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甄嬛传》中提到的被流放地宁古塔,为什么让人谈“名”色变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甄嬛传》中提到的被流放地宁古塔,为什么让人谈“名”色变

引用
1
来源
1.
https://m.yule.360.com/detail/3863973

在电视剧《甄嬛传》中,甄嬛的父亲甄远道因被陷害而被流放宁古塔的情节令人印象深刻。为什么这样一个地名会让人闻之色变?本文将为您揭示宁古塔的历史背景和流放制度的残酷真相。

电视剧《甄嬛传》里有一段内容是这样的,甄嬛的父亲甄远道因被他人陷害,被流放宁古塔。 甄嬛跪求雍正重新审理,雍正说:你父亲及家眷,不必给披甲人为奴,只住在那里就行了。

皇帝的开恩是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甄嬛为什么依然伤心欲绝呢? 我们先来看这个宁古塔到底是个什么地方?披甲人又是什么人呢? 宁古塔不是一座塔,吴桭臣《宁古塔纪略》中记载:“满洲称六为宁古,个为塔,其言宁古塔,犹华言六个也。” 也就是说,在满语中,”宁古”表示“六”,“塔”是“个”的意思。 有一种说法是,宁古塔开始是指努尔哈赤的六个儿子,后来演变为地名。 王家祯的《研堂见闻杂录》中是这么记载的:“宁古塔,在辽东极北,距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 在清朝,中国的极北之地,其实是指现在的黑龙江乌苏里江东西两岸地区。

当时,可以说是荒无人烟之地,再加上那里常年寒冷,生活之艰难可想而知,自然也成了罪臣被流放之地。 《神医喜来乐》中喜来乐因为遭到王太医的嫉妒和陷害,也是被流放到了东北寒冷偏远之地。 宁古塔刚开始就是流放犯人和罪臣之地吗? 不是,在清朝建立之初,宁古塔是清朝的国防重镇,随着清朝经济和文化政治中心都陆续南迁,清朝的边防也趋于稳定,遥远的宁古塔的战略地位也逐渐被弱化,后来渐渐成了流放之地, 我们再来看看披甲人是谁? 披甲人字面意思就是披着铠甲的人,《百度百科》上的解释为:多指受降后披甲上阵为统领部族征战讨伐的人,地位低于一般士兵,高于奴隶。 清朝实行八旗制度里,除了统领外,还有普通的丁壮,这些丁壮又分为“阿哈”、“披甲人”和“旗丁”。阿哈是奴隶,多为汉人和朝鲜人;披甲人则是降人,各个民族都有。

披甲人是终身不得离开宁古塔的,除了为统治者上战场外,平时就要耕种、生产,繁衍子孙。 为什么去宁古塔可怕,给这些受降的人为奴也怕呢? 首先,交通条件的限制 那时候没有,现在的交通工具需要步行过去,拖家带口的需要走几个月,风吹雨淋风餐露宿是常事。 若一家有老有小的话,行路的艰难可想而知。 其次,押管人严厉 送流放者去宁古塔的基本上是一些普通的一层衙役,平时受惯了上头的气,赶上一次自己可以扬眉吐气的机会,就想让自己也当回“老大”。 所以,碰上这些故意撒气的押管人,死在半路的比被流放者比皆是,这也是我们在电视电影中看到的犯人家属对押管人送好处的原因,能活着走到宁古塔已实属不易。

再次,宁古塔物资有限 宁古塔地处极寒之地,人烟稀少,再加上气候恶劣,导致物资都有限,披甲人自给自足都难保,赶上一次瘟疫那更是靠命活下来,医疗卫生不可能与内地相比。 冻死饿死都是常事。那些在京城享福惯了的,宁古塔就更难熬了。 最后,披甲人的虐待 披甲人和押管人一样,经常受到旗人的压榨和歧视,他们心里的怨气,只好撒在奴隶身上。 对于放来的犯人,尤其是当过官的人,他们就像是看到了报仇的机会,使尽各种手段对这些“犯人”进行压榨、剥削和欺凌…… 流放,可以说是仅次于杀头的罪行,被流放的人要承受着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

有几人能做到苏轼的乐观,有几人能做到陶渊明的豁达,大部分人面对流放,都是走到了一种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两难境地,若不是心里还有牵挂的人和事,恐怕会选择轻生也不愿被流放所辱。 结语 雍正说得格外开恩是真,因为不给披甲人为奴,就少了一层被欺负。但开恩后甄嬛依然伤心欲绝更是真的,因为能活着走到宁古塔、能在恶劣的环境里生存下去都实属不易。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