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一带一路”主题国际电影节展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报告公布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一带一路”主题国际电影节展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报告公布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shobserver.com/sgh/detail?id=1051239

2018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发起成立了“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5年来,它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电影文化传播生态,究竟产生了哪些影响?在近日举行的“一带一路”电影文化圆桌论坛上,上海国际影视节中心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联合发布了《“一带一路”主题国际电影节展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广播电视学系主任唐俊发布本报告。报告显示,作为“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的重要活动,“一带一路”电影周从2018至2021年共展映91部作品,分别来自46个国家的95位导演。独立制作49部,来自31个国家,海外合拍和中外合拍41部,表明“一带一路”电影周展现出了电影跨文化传播的特质,以针对不同市场文化和观众的需求。

“一带一路”电影周的选片机制是由各联盟成员推荐,经过上影节专业选片人进行选择,保证了类型的多元化与质量水准,总体上以艺术价值为主,兼顾商业性,有利于发现一些难以在其他国际电影节平台看到的优秀电影,一定程度弥补了商业大片主导下市场机制的不足,构建了突破狭隘的文化圈层的窗口。

“一带一路”电影周电影呈现出的特点,包括个体命运中的人文关怀、大量的家庭叙事、多元文化中的共同关切、合拍生产中的兼容并蓄等。例如,《何以为家》是一部黎巴嫩等多国的合拍片,2018年在首届“一带一路”电影周期间率先与上海观众见面,第二年在中国院线公映,获得3.7亿元的票房成绩,很多人为主人翁的命运所感动。这是讲一个难民家庭的家庭叙事,同时它又关注社会底层,关注边缘群体,给观众带来很多感动。

通过“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的电影巡展机制,一批中国电影实现了走出去,影片各类型中少数民族题材占31%,家庭剧情的题材占28%,这两个接近60%,爱情题材和悬疑题材各占10%。而通过访谈问卷,了解到这些中国电影绝大多数受到联盟成员方与海外观众的欢迎,原因包括:在价值取向上,这些中国电影聚焦全人类共同价值,注重求同存异,不是进行硬性的自我价值的输出;在题材选择上,注重通过家庭、亲情、人与自然这些全球共通的主题,引发跨文化、跨国界的关注。例如,《柔情史》是讲一对母女的故事,《我的姐姐》是家庭亲情题材,《阿拉姜色》是一部西藏题材电影,通过一家人独特的拉萨之旅来探讨生命意义,《莫尔道嘎》则讲述了东北一个伐木工人保护原始森林的故事。这些影片关注国际流行思潮与世界性议题,所以能够获得跨文化传播的共鸣。

而在美学风格上,这些中国影片摆脱了好莱坞为代表的西方商业电影的程式化感官刺激,而是以富有东方美学、民族美学的韵味让观众进行品味。特别是少数民族题材影片,更具效果。

就如何进一步发挥“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的作用,报告还提出了一系列策略建议,包括:进一步提升电影跨文化传播的实效、优化联盟内的信息分享和相互交流、依托联盟推动更多“互通性”合作、加强联盟促进产业拓展的平台作用、成立专业化指导机构强化话语体系。唐俊表示:“我们畅想,能否在西方主流电影节话语评价体系之外,建立一个评价电影的全新话语体系,增强我们在国际电影场域中的文化软实力和话语权,这是一个很深层次的问题。通过联盟平台,这也是我们将来可以开展的工作。”

本文原文来自上海观察者网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