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嵊泗:以海岛特色地名服务海洋经济发展
舟山嵊泗:以海岛特色地名服务海洋经济发展
嵊泗县位于浙江省舟山群岛,是一个典型的海岛县。近年来,该县紧扣“服务海洋经济发展、助力美丽海岛建设”主线,贯彻落实新修订的《地名管理条例》,持续推进“乡村著名行动”,让海岛特色地名工作成为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之一。
抓乡村振兴 提升地名服务便利性
为突破海岛交通不便瓶颈,方便海岛企业、群众办理地名审批事项,嵊泗县采取“一乡镇一窗口,一小岛一代办员,地名办实地指导”的工作方式,实现权限下放基层,服务深入一线。特别针对“行政归属在嵊、实际管理归沪”的小洋山岛特殊情况,组织人员上岛实地为小洋山港区企业编制门牌、出具门牌证,简化办事流程,为企业节约人力和时间成本,助推企业发展。
优化乡村地名信息采集。嵊泗县以最新卫星影像数据标注各乡镇特色兴趣点,编辑出版了《嵊泗县政务工作用图》,其中包括舟山群岛新区、嵊泗县、嵊泗县城区、嵊山枸杞岛、大小洋山等10张地图,为招商引资提供基础地图数据。此外,组建乡村地名信息采集队伍,实行县、乡、村三级联动机制,采取实时上图与定期查图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在高德、百度地图及时反馈地名信息。2023年共命名地名19条,反馈地名信息近200条。
优化海岛地名标志样式。嵊泗县以国家标准为基础,融入海洋文化、渔业文化和渔俗文化,设计了“美丽海岛”街巷牌,辅以渔民画、海浪花图案增添海岛色彩。同时,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投入50万元,策划“一岛一品”数字门牌,如嵊山“百年渔场”、枸杞“贻贝之乡”、花鸟“鸟屿花香”等,为全域更换数字门牌近3万块,实现了全县七个乡镇全覆盖。
优化地名服务内容。嵊泗县以“地名+旅游+文化”为脉络,助力乡村旅游发展。在乡镇文化礼堂、渔俗馆设置地名展区,讲述各岛屿地名变化历史;在主要景区设置地名标志,助力打造嵊山后头湾“绿野仙踪”、花鸟岛“鸟屿花香”、五龙乡“左岸公路”等网红打卡点。
抓文化挖掘 促进地名文化多样性
注重地名文化挖掘与志书编纂相结合。嵊泗县编纂出版的新版《嵊泗县地名志》,全面厘清了地名的历史渊源和来历含义,突显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地名特征。编辑出版的《穿越千年——嵊泗地名与地域文化》一书,展现了具有海岛特色的渔俗、语言、海防、宗教等文化,荣获舟山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目前正在编纂的《“嵊”名之下》(暂名)一书,以无人机拍摄自然村的照片为主,结合部分历史老照片,呈现地名的“前世今生”。
注重地名文化保护与传承记忆相结合。嵊泗县设立了《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将历史底蕴深厚的100多个地名列入保护范围。为丰富地名文化传承形式,嵊泗县开展了地名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乡村、进船头等活动,形成研究、宣传地名文化的浓厚氛围。此外,邀请地名专家在岛城干部教育智慧课堂举办地名文化专题讲座;开展“传承优秀地名文化 共创美丽文明家园”主题绘画活动,引导广大少年儿童铭记历史,培植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举办“喜迎亚运 嵊名有礼”地名文化网络竞赛,来自26个省的近9000人次参与活动,进一步扩大了嵊泗地名文化的宣传面和影响力。
注重地名文化宣传与场景打造相结合。县民政局梳理嵊泗发展的历史脉络,挖掘、提炼出嵊泗海岛地名文化特色,多点位打造地名文化宣传平台。例如,“北界记忆”嵊泗地名馆分为昌壮国势“第一村”、中国海防“第一寨”、世界大港“双足跨”、中国列岛“第一景”、东海带鱼“第一仓”等五个板块,通过视频、语音、文字、图片,多角度展现了嵊泗璀璨的海山、悠韵的乡村和独特的地域文化;以县博物馆为平台,展示了“海上良渚”、清代《海疆洋界图》和古界碑等展品,向参观者讲述嵊泗历史变迁;打造海岛历史古街区,复活南宋地名“北界坊”;建设望海公园地名文化长廊,宣传南宋海防“十二烽铺”地名,让久远的历史重新展现在观众面前。
抓数字赋能 推进地名地址应用信息化
全量归集,实现县级与省共享交换平台无缝对接。嵊泗县在兼顾省建系统数据标准的前提下,着手搭建县级民政数据综合数据仓,以地名地址为纽带,打造基于数字门牌的“全域民政智脑”。通过批量数据、接口共享的形式,破除数据壁垒,集成各级相关业务系统,依托浙江省民政厅“统一用户账号”组件,以“浙政钉”架构划分权限,实现一键登录。同时,积极探索省级与县区之间数据下发、治理、上报机制,通过数据在线治理、报错提醒等方式,促进各业务拓展数据来源、提升数据质量、增强数据权威。
全域标识,实现县级民政数据全量精准空间定位。嵊泗县依托“五级动态组织架构”“民政空间地理信息”全省统一架构组件,以标准地名地址空间数据为基础,绘制专题业务地图和综合治理地图,全量空间化展示民政业务数据,实现村社服务对象库和服务资源数据库网格化、数字化,精准到户、精确到点。在“行政区域+单一类别”常规统计的基础上,拓展智能搜索、关系图谱等功能,嵌入功能模块辅助索引,实现在地图上任意框选区域范围,跨业务多类别统计数据“一屏感知”“一览无余”,为智慧城市提供可靠的地理标识支撑。
全链优化,构建服务对象需求等级评估模型。嵊泗县积极开展民生服务数字化改革,一网统揽构建民政服务对象需求等级评估模型,实现对民政服务对象细分,重点对标救助类型、老年人类型、残疾情况、年龄分段等17项参考指标,通过赋分权重完成服务对象红、黄、绿三色亮码,依托民政智脑地图人户融合、空间化展示,实现全县民政服务数据动态共享,为撬动政策改革、加快服务转型、提升治理能力提供数据支撑。
全景应用,呈现多跨协同基层治理乘数效应。嵊泗县充分发挥数字改革赋能作用,推行“地名+N”模式,成功建成一批场景可视、信息可查、供需匹配的应用场景。例如,搭建救助现场核查、养老服务监管场景应用,服务团队可自主通过“移动民政智脑”查询服务对象地址,导航入户并通过扫描数字门牌二维码开展探访关爱,实时向对象家属推送服务相关信息,实现数字监管全天候、无死角。针对海岛群众需求,该县还多跨协同打通交通、文旅、气象、医院等部门数据接口,开发“浙里福址”微信小程序,提供风浪潮汐、船期查询、实时天气、民宿推荐、预约挂号、便民电话、周边查询等“一站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