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如何打破思维定式?学会这个概念,世界将大不同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如何打破思维定式?学会这个概念,世界将大不同

引用
1
来源
1.
http://blog.openmindclub.com/2024/10/17/HuangZhong-MentalSet/

思维定式是人类认知的天性,它让我们在面对熟悉的问题时能够快速做出反应,但也限制了我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如何打破思维定式,发现事物更多的可能性?本文将通过一个经典的蜡烛难题实验,探讨可供性理论在打破思维定式中的重要作用。

蜡烛难题实验:思维定式的典型表现

蜡烛难题(Candle Problem)是由心理学家Karl Duncker在1945年创造的一个实验,用于测试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实验还被广泛应用于各类行为科学的研究,比如Sam Glucksberg的分组蜡烛实验,用于研究压力和奖励对人解决蜡烛问题能力的影响。

实验的具体要求是:工作人员带你进入一个房间,给你一支蜡烛、一盒图钉和几根火柴。然后跟你说:“请你把蜡烛固定在墙上点燃,但是蜡烛油不可滴在桌上。”

在问题的最初描述下,被试者百分之九十的人都大致会尝试两种徒劳无功的方案:

  1. 试图直接用大头钉把蜡烛钉在墙上(蜡烛会碎掉)。
  2. 试图将蜡烛烧融之后粘在墙上(蜡油粘性不足以支撑蜡烛的重量)。

极大多数人以失败告终,认为问题无解,还有一部分人会产生自我怀疑,最后都放弃继续解答问题。事实上只有极少数人最终得出了正解,当自主心智和算法心智失效后,反省心智也许能帮我们找到第三种答案。

思维的牢笼:功能定势心理

让我们还原思维过程,会发现大脑默认做了如此多的假设,比如:

  • 火柴棒在火柴盒上摩擦取火
  • 火用来点燃蜡烛
  • 蜡烛油可以用来固定物体
  • 大头钉用来固定物体
  • 燃烧的蜡烛直立
  • 燃烧的蜡烛紧贴着墙

Duncker认为这是“功能定势心理”(Functional Fixedness):一个人看到物体惯常的功用或联系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如果初次看到的功用越重要,也就越难看出它的其他用途。不论是失败的情绪让我们放弃思考,还是心理陷阱带着我们偏离正轨,理性之光都将消失。

可供性打破思维定式

奥地利著名作家、哲学家、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认为:观察者必须摆脱一切预先的假设,对观察到的内容作如实描述,而使观察对象的本质得以展现。

生态心理学的奠基人詹姆斯·吉布森(James J. Gibson),同时也是20世纪最重要的认知心理学家之一,提出了可供性:人知觉到的内容是事物提供的行为可能而不是事物的性质,而事物提供的这种行为可能就被称为可供性。

affordance是afford(提供、给予、承担)的名词形式,环境的affordance是指这个环境可提供给动物的属性,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

唐纳德·诺曼(Donald Norman)在《设计心理学》中引入affordance这个概念的,并且由于这本书的流行,affordance被更多人发现。

日本设计大师深泽直人就在《设计生态学》中延伸了可供性这一概念:关注物的属性在某个环境或者情景下的可能用途,而非物的特定属性所限定的单一用途。

他的「无意识设计」理念就是基于他对人们无意识行为的观察,以及对人和物关系的传统设计观念的冲突的思考。深泽直人认为太多的刺激并不是一件好事,人和物的关系应该是无意识的、和谐的、不加思考的,从中会发现深泽直人的「无意识设计」正是从吉布森的直接知觉论发展而来。

在矛盾中生长:文化习俗与创新思维

文化习俗是一种设计,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约定俗成的行为。从居住的房屋、出行的交通工具、沟通的通讯工具无不是技术发展带来的成果,这些工具本身被人们改造、重新设计,成了人们生活中习惯的一部分。

小时候我们总是被父辈教训筷子是用来吃饭的不是用来敲碗的,学校行为守则规定上课前要向老师站立问好,成年后结婚前,要约见双方父母见面,谈好彩礼嫁妆,这些都是沉淀的习俗,约定的行为规则,文化习俗是前人为后人设计的行为,成为我们「无意识记忆」的一部分。

当我们在解答蜡烛难题时,我们为什么会做那些默认假设?极大多数假设都是「无意识记忆」的产物,其中有一个典型的特征:记忆的自发性,并带有片面性。而「无意识记忆」又主要来自文化习俗,也就是文化习俗制约着我们在解决问题时的创造力。

深泽直人的「无意识设计」一方面缓解了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另一方面是不是也会限制我们为应对未来的问题时的创造力?

环境在变化,人的行为会随之变化,不存在人绝对适应的环境,环境总是在挑战人,人也在不断适应环境,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的过程,「无意识设计」便提供了人与环境动态平衡的可能,而且是一种自然、舒适的姿态。

也许只有基于可供性理论,不断去观察所处环境,才能不被思维定式限制,发现这个世界的更多可能。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