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流量表与利润表、资产负债表勾稽关系解析
现金流量表与利润表、资产负债表勾稽关系解析
在分析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时,一个重要的关注点是企业的增长情况。增长可以解决发展中的绝大部分问题,从国家层面到个体层面都是如此。而对于实体经济来说,遵循的流程大致相似,必须从采购原材料开始,进入工厂加工,然后出厂。那么,我们如何把分析增长与财务报表结合起来呢?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分析:现金流量表中的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如何与(1)利润表中的成本支出、(2)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及应付账款建立勾稽关系。
一、勾稽关系的建立
现金流量表中的“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与利润表中的营业成本、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及应付账款之间存在以下勾稽关系,需通过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差异来建立联系:
1. 与利润表中的营业成本勾稽
利润表中的营业成本(销售成本)是权责发生制下的本期已售商品成本,而现金流量表中的现金支付是收付实现制下实际支付的金额。两者差异主要由以下因素调整:
- 存货变动:本期采购的商品可能未全部售出,导致存货增加(或减少)。
- 应付账款变动:采购的商品可能未全部支付现金,形成应付账款增加(或减少)。
公式推导:
购买商品支付的现金 = 营业成本 ± 存货变动 ∓ 应付账款变动
具体步骤:
- 计算本期采购额:
采购额 = 营业成本 + 存货期末余额 − 存货期初余额
(存货增加时,采购额>营业成本;存货减少时相反。)
- 调整应付账款变动:
购买商品支付的现金 = 采购额 − (应付账款期末余额 − 应付账款期初余额)
(应付账款增加时,实际支付的现金减少;应付账款减少时相反。)
2. 与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及应付账款勾稽
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和应付账款变动直接关联现金流量表中的现金支付:
- 存货增加:本期采购的商品未完全转化为营业成本,需额外支付现金。
- 应付账款增加:采购的商品未全额支付现金,减少当期现金流出。
示例:
- 期初存货:100万,期末存货:120万 →存货增加20万。
- 期初应付账款:50万,期末应付账款:70万 →应付账款增加20万。
- 利润表营业成本:300万。
计算:
采购额 = 300万 + (120万 − 100万) = 320万
购买商品支付的现金 = 320万 − (70万 − 50万) = 300万
勾稽关系总结
利润表 → 资产负债表 → 现金流量表:
营业成本通过存货变动转化为采购额,再通过应付账款变动调整得到实际支付的现金。
验证逻辑:
若公式计算结果与现金流量表数据差异较大,可能表明存在:
- 存货异常变动(如积压或减值),
- 应付账款未及时支付或错误记录,
- 其他非现金交易(如以票据支付)。
关键点
- 权责发生制 vs. 收付实现制:营业成本包含未支付现金的部分(应付账款),而现金支付包含未计入成本的部分(存货增加)。
- 非采购因素:需排除存货中非购买形成的部分(如生产成本、折旧)及应付账款中非采购相关的负债。
通过以上勾稽关系,可以验证财务报表的一致性,并为分析企业运营效率(如存货周转、付款周期)提供依据。
二、案例分析
以宁德时代为例,来对上述勾稽关系进行分析:
- 直接引用财务数据分析
误差较大,高达19.2%,因此需要对上述数据进行调整。
- 调整数据分析
(1)考虑存货周转,因为一部分存货用的是之前留存的,在原材料价格高企的时候,体现的是,现在时点支付的现金少了,但核算在生产成本中的原材料价格更高。
(2)应付款调整:减去应付款中的设备款,因为这部分属于投资性现金流支出。
(3)调整后的结果如下:
此时,误差已经缩减到了4.5%。因为设备款的调整值、以及存货的调整值都是模拟的,不是实际的。应该都是一个估算值。
结论:这是一个可以接受的模拟度。
三、学习意义
- 了解会计三张报表如何结合使用。
- 对部分上市公司,现金流支付异常的,如使用票据转贴现,评估这些异常的程度。
- 评估上市公司在应付账款(上游供应商)最大支撑下,能把杠杆做到多大。反过来说,就是在上游供应商缩减应付账款时,企业正常的生产能力。这个评估,在去产能阶段,尤为重要。以后再专门来谈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