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权策略详解:日历价差策略
期权策略详解:日历价差策略
期权交易中,日历价差策略是一种常见的套利策略。它通过同时买卖相同行权价但不同到期日的期权合约,利用时间价值的差异来获取收益。本文将详细介绍日历价差策略的基本原理、盈利情况、风险控制以及一些变种策略。
之前介绍的《垂直价差策略》,是同一到期日下,利用不同行权价的期权合约来构建策略。那么反过来,同一行权价,但是到期日不同的合约所构建的策略,就是日历价差策略。此类策略适合波动较小(月波幅15%以下)的情况。
1. 基本原理
日历价差策略的基本做法是:买远月,卖近月。行权价一般来说接近现在的市场价即可,即买卖的都是平值期权。
因为期权有时间价值,到期日越近,股价大幅波动的可能性越低,所以远月的价格肯定高于近月。比如看好未来股价上涨,3.5元买入一份远月(假设11月)的看涨期权,1.3元卖出一份近月的(假设6月),那么为此支付的成本=3.5-1.3=2.2元。
假设到了6月份,股票价格没变。倒霉蛋花1.3元买了一份6月到期的看涨期权,但价格没涨,这份期权到期了,没用了。因为是卖方,赚了期权费,而且对手也不会行权。
但这里有个关键:远月、近月合约的价格,对时间流逝的敏感度是不一样的,也就是希腊字母种的θ。
建仓开始,到6月份,之前卖掉的近月合约没用了,赚了1.3元的期权费,是对手方给的。
随着时间流逝,越接近到期日,期权价值下降得越快。这是期权的Theta Decay现象。也正因为如此,两个合约的到期日间隔至少要大于一个月。
这就意味着,手上那个11月的合约,虽然也有贬值,但贬值得更慢。卖近月合约,赚了1.3,而买入的远月合约,才贬值0.5,持有期权合约的这段时间内,净赚了1.3-0.5=0.8元。
6月的期权到期了,11月的还在,是否继续持有呢?
如果选择继续持有,那么可以继续卖出7月的近月合约,通过赚期权费的模式不断把成本摊薄。理想的情况下,等到11月的期权快到期时,已经通过“卖合约”的方式把成本都赚回来了。这时候股价稍微有所上涨,可能都是赚的,因为期权费太便宜了。近月合约如果是实值状态,展期就十分有必要,因为这是卖出去的期权,如果不回购,就会触发履约。
2. 日历价差策略的盈利情况
以这个例子微利:因为期权有时间价值,到期日越近,股价大幅波动的可能性越低,所以远月的价格肯定高于近月。比如看好未来股价上涨,3.5元买入一份远月(假设11月)的看涨期权,1.3元卖出一份近月的(假设6月),那么为此支付的成本=3.5-1.3=2.2元。
假设最坏的情况出现,股价掉了,看涨期权变废纸了,但一买一卖,付出的成本也就2.2元而已,这是最大亏损。
假设另一种极端情况出现,就是股价涨得超出预期,这会使得6月的合约成本被抬高,等需要回购的时候就要付出更大成本。即使持有的11月的合约价值也上涨了,但不一定能弥补6月合约上涨带来的成本。
日历价差策略的风险盈利分布如上图,如果股价太低,看涨期权变废纸,损失的是期权费。当小幅波动时,收益最高,但如果涨得过高,卖掉的近月合约被行权,也会遭受损失。
为了减少风险,可以使用卖出周度合约来替代近月合约,因为周度合约的到期日更近,因为要不断地滚动展期,所以调整的机会和频率会更高,虽然周度合约的卖价更便宜,但薄利多销,收益不比近月合约差。
3. 波动率偏移
期权价格受隐含波动率影响,波动率高,意味着股价向某个方向突破的可能性大,期权的定价也会高。
先知道这个结论就行。
那么,卖近月,买远月,自然就希望近月合约(空头)的波动率能更大一些。
波动率偏移=(近月合约的隐含波动率-远月合约的隐含波动率)/远月合约的隐含波动率
也就是近月合约(想高价卖的那一方)相对于远月合约(想低价买入的那一方),隐含波动率高多少。这个数字不是越高越好,最好是10%~25%。如果过高,就意味着最近可能会有一些变化,这些变化会导致股价剧烈波动从而带来风险。
4. 比例日历价差策略
既然价格大幅度变化后,卖出的那部分近月期权会产生亏损,从而抵消远月合约带来的收益,那么如果真的看好未来市场走强,该怎么办呢?
那就多买一点远月合约,少卖一点近月合约,两者比例在4:3或3:2为宜。
此时,因为超配了远月的看涨期权,如果价格持续涨,就能持续获益。当然凡事都有代价,在比例日历价差策略里,为看涨多花了一点成本,除非真的强烈看涨,否则没必要。
5. 深度实值看跌长期期权的日历价差期权
这是一种更高级的技法,策略的关键词是长期、深度实值和看跌。
因为这里用的是看跌期权(本文都以看涨为例),所以行权价不是用接近现在的股价,而是一个远高于现价的价格。
在一个很高的价格上,买一份长期看跌期权,到期日至少2年。
然后卖一份到期日大约1年左右的看跌期权。
为什么要操作长期的期权合约呢?因为长期合约的价格是差不多的,一买一卖,成本几乎抵消。
同时,如标题所说,这是一份“深度实值期权”,也就是在一个很高的价格水平上买了一份看跌期权,现在的价位肯定远低于执行价格。
假设过了一年,近月合约到期,价格差不多涨到了执行价的水平。
注意,是看涨的,所以卖近月看跌期权,时间到期后,股价果然涨了。即使期权还是实值的,但也不值钱了,即使对手方行权也从身上赚不来几个钱。跟他一年前买期权的成本相比,即使让他行权也没什么。
但是这个时候,手上还买了一份远月的看跌期权,虽然价格涨到了行权价附近,但毕竟还有一年才到期,期权依然有时间价值,还是可以卖点钱的。
也就是说,近月的到期了,没价值了,早先卖近月,赚钱了。远月的还没到期,但总有人认为接下来一年还有变数,远月合约依然有价值,虽然也贬值了。
但是,当年一买一卖,几乎不花钱,现在把远月合约也卖掉,还是能赚到钱。
如果近月合约到期的时候,股价涨得超预期:卖的近月合约铁定废了,对手方不会行权,但买的远月合约也成了虚值期权,也会跟着贬值。如果价格涨得太猛,买的远月合约也会变得不值钱。但最多不会超过当年一买一卖花掉的成本。
收益如上。
6. 对角日历价差策略
前面的价差合约之所以是“日历”,是因为行权价一样,但到期日不同。如果行权价和到期日不同,它就不再是垂直策略或日历策略,而是对角策略。
对角策略也分为贷方和借方两类。
贷方对角策略就是买入的期权要更虚值,这样花的成本更低,但近月、远月的期权执行价格差异不要太大,不超过2.5元。比如现在股价是124,卖出一份近月看涨合约,执行价124,同时买入一份远月看涨合约,但此时的执行价是126。
因为花钱买的看涨期权合约是虚值的,执行价还得比现在贵两块钱,所以成本更低,使得初始的净收入是正数,这就是赚到的钱。如果价格下跌,两份看涨期权都没用了,就赚一买一卖的差价。如果价格上涨,两个期权都行权了,但买的远月合约执行价更高,会倒亏两块钱,但这是最大亏损。
对角策略的好处在于其灵活性,假设近月合约到期,还剩一张远月合约(执行价126),还可以卖出一张同样到期时间,但执行价格124的看涨期权来构建一个新的熊市看涨价差策略。关于这个策略的解释,详见《垂直价差策略》。
同《垂直价差策略》中描述的一样,贷方策略赚的就是期权本身的差价,而借方策略,赚的是股价波动本身的钱。借方策略相反,它要求所卖出的期权执行价格相对于买入的期权执行价格拥有更深的虚值状态。
比如现在股价141,买入的一份远月合约看涨期权,执行价也是141,但卖出的近月合约看涨期权,执行价是142。此时卖出的期权合约是虚值的,因为执行价挺高,加上也快到期了,所以卖得不贵。假设卖价是0.4元,而买入的远月平值看涨期权的成本是2.45元,净支出为2.45-0.4=2.05元。
你看,同贷方策略不同,借方策略在构建期权的成本上是净支出。
近月合约到期的时候,如果价格小于142元,可以把卖掉的看涨期权合约平仓落袋为安,同时卖出下一个周度的近月合约来降低期权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