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展现了边塞将士的英勇形象和坚定决心。
原文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不破 一作:不斩)
译文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注释
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
长云:层层浓云。
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孤城:即玉门关。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破:一作“斩”。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
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赏析
“黄沙百战穿金甲”一句概括力极强,写出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更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不破楼兰终不还”一句抒写了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歌颂了沉雄而伟大的时代精神。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第四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
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卫边拓土,人们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建功立业,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写下这首诗篇。
参考资料:完善
1、黄岳洲.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上卷).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13:539-542
简析
这首诗是《从军行七首》中第四首,为诗人采用乐府古题写的边塞诗。此诗通过对塞外辽阔的战场景象和激烈征战生活的描写,表现战士们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抒发了誓死报国的壮烈情怀。此诗以战场的苦寒、征战的艰险反衬豪壮的英雄本色,对比鲜明,形象生动;以塞外博大壮阔之景驱动昂扬豪迈之情。全诗珠联壁合,情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