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和东吴大帝联手北伐历史背后的纷争和权谋
蜀汉和东吴大帝联手北伐历史背后的纷争和权谋
三国时期,蜀汉和东吴曾约定联手北伐曹魏,但这段历史最终以联盟破裂告终。本文将深入分析这段历史背后的纷争与权谋,揭示联盟破裂的深层原因。
公元229年,蜀汉和东吴在鄂州武昌举行盛大的结盟仪式,两国使者庄严缔结军事同盟,约定瓜分曹魏天下。根据协议,徐州、豫州等四州归东吴,而并州、凉州等四州归蜀汉。这场盛大的结盟仪式看似隆重,实则只是一句空话。因为双方心里都没有真正的信任与合作。
公元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军第一次北伐中原,与此同时,东吴总督陆逊在江东发动了对魏的石亭之战。两军虽然同时出动,但并未协调行动,也没有实质性的配合。诸葛亮在街亭大败,东吴在石亭大胜,最终两国均撤军回国。这种所谓的“联合”只是双方各自为战,互不支持,没有任何实质意义。
公元219年,荆州之争成为两国关系破裂的导火索。关羽在荆州前线作战时,东吴趁机偷袭荆州,杀死关羽。两国为荆州开战,彻底撕破脸皮。虽然名义上的联盟依然存在,但各自谋求自身利益的本性使得双方的利益冲突日益尖锐。荆州易主之战成为导火索,联盟瓦解。
公元263年,魏军大举进攻蜀国,蜀汉王朝岌岌可危。此时东吴作为名义上的联盟,理应联手支持。但东吴却袖手旁观,没有表现出支持他们的意思。甚至在蜀汉灭亡后,东吴还出兵占领蜀汉故乡,可见其对外谋利、鹬蚌相争的心态。这一举动彻底击碎了他们之间最后的信仰枷锁。
真正的原因是,相比于蜀汉和东吴的联合,曹魏的实力要远远优越。曹魏占据了中原十三州的大部分,以及河北、关中。论人口、财力、人才,都不是蜀汉、东吴可比的。其重镇洛阳人口数十万,仅次于长安,远超蜀汉王朝的国力。关中物产丰富,米粮储备达数千万石,足以支援战争。
而蜀汉山多地少,国力远逊;东吴王朝国土狭小,虽然控制了长江,但无法与中原抗衡。另外,曹魏皇帝也非常明智。曹丕继位后,矛盾缓和,国家强盛。魏明帝曹睿执政决策,政令畅通。在大将军曹休、宰相曹真等贤人的帮助下,魏国的政治局势一清二楚。
而后来的蜀汉领袖刘禅却安于现状,无所作为,终日玩弄人伦。东吴后期,国事逐渐混乱,内乱外患不断。三个国家的情况一目了然。加之当时人民渴望和平稳定,大规模军事使用很难得到民意支持。在这样的乱世里,谁都想谋生。这也是蜀吴联盟唯一的障碍。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把利益放在第一位是人性的一大弱点。无论是联盟还是信仰,一旦利益发生冲突,就会分崩离析。这段历史也揭示了国力和民意对于一个政权兴衰的重要性。政权稳定的基石在于人民意志。而一个统一的王朝一定是强大的。这是历史定理。
人们总是美化历史,却往往忽视国家利益的真实博弈和残酷。我们不应该对历史抱有太多幻想,而应该探究历史的本质,汲取历史的智慧和教训。历史并不美丽,也不残酷。历史就是历史,它揭示了一切赤裸裸的本质和真相。我们研究历史,是为了更理性地分析现在,学习古人的智慧。这就是读历史的真正意义。
本文原文来自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