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癌症后疼痛中医调理神经病变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癌症后疼痛中医调理神经病变

引用
1
来源
1.
http://web.tccf.org.tw/lib/addon.php?act=post&id=5184

癌症是全球十大死因之首,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带来心灵上的煎熬。随着现代医疗的进步,癌症的治愈率和生存率都有了显著提高。然而,经过漫长的治疗过程,患者的身体往往元气大伤,还会伴随各种副作用,其中最常见的是疼痛。本文将介绍中医在癌症疼痛调理方面的独特优势和具体方法。

根据医学统计,全世界数千万癌症患者中约30%-50%有轻重不同程度的癌症疼痛。而且到了末期,癌症患者中75%有癌症疼痛症状,甚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起居。癌症病患在早期没有明显疼痛症状,但在中晚期伴随着肿瘤的快速恶性生长,体积增大,对大神经及感觉神经末梢的压迫下,引起长久持续性、顽固性的剧烈疼痛。神经医学证实,痛觉敏感及过敏,是癌症疼痛发生的重要特征。

中医的优势

对于癌症疼痛的病因病机,中医学有明确的论概:“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病因主要包括六淫邪毒(风、寒、暑、湿、燥、寒)、七情内伤(怒、喜、忧、思、悲、恐、惊)、饮食失调(高糖、高盐、高油脂)与 正气亏虚(长期熬夜不睡)。表现出癌毒出现潜藏体内、病理性痰瘀聚集在一起、导致经络通道壅塞是癌症疼痛的根本病机。

根据恶性肿瘤产生的病因不同,在实际临床上需要清楚疼痛的部位及性质,来辨别虚实、触诊皮肤及体内寒热、判断疾病分期得知缓急。 如气滞不通:特征为胀痛、时缓时急;如血瘀阻滞:特征多为刺痛,触按疼痛;如痰湿凝聚:表现为多处肿块、疼痛不明显;如虚性疼痛: 特征则见绵绵作痛,若遇寒、劳累则疼痛加剧;如热毒蕴结,特征则持续性锐痛。

古书《兰室秘藏》有言:“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此不足为虚,如肾气虚伴乏力,应予以补。而气滞、血瘀、痰凝、湿聚总称毒邪则为有余,应予以泻。补泻是中医学重要的观念。

癌症治疗在中医学部分可以多方面分析诊治,病患体质的差异产生不同副作用如:补气活血、活血化瘀减少虚弱疼痛;疏肝解郁减少内心忧愁;活血补血增添脸色红润;降逆可以止恶心、呕吐,补脾胃治愈食欲不振;调理肠胃减低便秘、腹泻,平衡相反症状;清胃火、降心火减低口臭口干;宽胸化痰止咳治愈咳嗽、呼吸困难;安神定志,宽心理气治疗失眠;利水疏肝理脾去湿腹胀、腹水;去风养血润燥治疗皮肤痒;补肾益脾兼补气治疗吞咽困难;通利下焦治疗排尿困难;去腐生肌,收敛皮肤伤口臭味分泌物;醒脑开窍治疗意识不清;下健脾补肾,利湿消肿肢水肿等。

癌症患者经西医诊断清楚,而且标准治疗进行中,期间产生不适,如乳腺癌病人则见乳房胀痛,肝区不适等;食道癌病人多见嗳气疼痛,胸脘 胀闷等症候;胃癌病人有上腹部胀痛,吃不下;大肠癌病人有下腹部胀痛,大便时里急后重等。此类病证,皆为气滞、气郁所致癌症疼痛,气不通为肿瘤的基本病理变化。故当以理气行滞而消肿止痛。

中医是千年传统的古老医学,从古至今一脉相传,现代中医师接受古老医学熏陶,又研习现代的西方医学知识,融合成具备中西医学知识的台湾中医师,灵活使用中医疗法来解决难治的癌症,根据健保资料库进行研究统计,中国医药大学的研究团队发表在国际期刊「整合癌症医疗」(Integrative Cancer Therapies)研究发现,癌症病患住院期间加上出院后,透过中西医师共治合併使用中醫治療,可以減少31%的死亡率。中醫師全聯會也針對台灣好發病症,例如乳癌、肝癌、肺癌、大腸癌、胃癌、攝護腺癌和口腔癌等7大癌症納入「癌症中醫整合加強照護專案計畫」,一旦被診斷出來,在住院期間及出院,中醫門診可以得到即時的中醫調理。

癌症后疼痛

患者因为化疗或标靶治疗引起的手足症候群(HFS)或肢端红肿症 (PPE),临床症状为手和足有对称性感觉不适,即是对普通的刺激引起异常的不适感、痛感及麻刺感症候,通常于化疗或标靶治疗六周内发生,尤其前一两周发生率最高。

手足红肿、疼痛、溃疡等严重不一的皮肤症状,目前有效的治疗方法不多,可给予患部交替使用软膏(诸如药膏成份含凡士林、绵羊油、类固醇及乳酸成份等)以减轻脱皮的症候,但疗效有限,严重者更需要调降治疗剂量,但是将会影响化疗或标靶治疗的进行与效果。当严重影响病人生活品质时,甚至须将癌症药物剂量减量或停药,也会大大影响癌症治疗的效果。近年來,隨著醫學技術進步,科學研究證實針刺或雷射針灸可改善癌症病人化療或標靶治療引起的手足症候群症候,提昇病人生活品質,並維持抗癌藥物治療的進行。

手足症候群在中医学理论归类为“痹症”,引起的原因以中医学名词“药毒”解释,因为化疗或标靶药的药毒侵犯人体,火热上行,外伤于皮肤,内伤及脏腑,再加上化疗和标靶药物损伤脾胃,血热也导致四肢皮肤红疹水泡、糜烂肿胀。中医学治疗以清热解毒、益气养阴为主,可使用金银花、连翘、龙胆草、沙参、石斛、玄参等,依症状不同用药,还可针对四肢僵硬疼痛加入路路通、鸡血藤等通经活络的中药。

近年来,针灸或雷射针灸已被研究证实:再针对癌症病患化疗后的许多副作用,如手脚麻木、肠胃不适、眩晕,已经证实具有疗效。临床上实际案例,如癌症患者接受标靶治疗药物发生手足症候群,因癌症治疗时间长,手足症候群的症候反覆,肢端肿痛严重而接受中藥及針刺治療,在短時間即獲得良好療效,如肢端灼熱感減輕,尤其針刺後隔日的肢端疼痛、腫脹減緩很多,腳步也較輕盈可走較遠較久的路,患者的感受和生活品质都因此提升,並且標靶治療的劑量增加也可加強抗癌療效。

癌症后手脚麻木

手脚麻木是周边神经病变目前是癌症患者接受化疗后常见副作用的第二位,仅次于血液毒性的副作用。临床上有多種化療藥物具有神經毒性,包括紫杉醇類藥物(Taxanes)、鉑類藥物(Platiniums)、長春花鹼類藥物(Vincristines)、萬科(brotezomib)、賽得(Thalidomide)。化療引起的周边神经病变和化疗药物的累积剂量有关,其症状为手脚有针刺感的感觉异常、感觉迟钝或是麻木感,手套样感觉分布于掌面,通常两侧对称性发作,不会超过肘膝。

在小规模的研究基础上,提供针灸治疗化疗引起周边神经病变具有减轻神经性疼痛及神经毒性的初步证据。例如使用针灸治疗,扎刺穴位选择部位包括腹部、上肢与下肢三个部分,共17个穴位。腹部穴位为气海;上肢部穴位曲池、内关、合谷;下肢部位为阴陵泉、三阴交、然谷、太衝和足三里。

中医师治疗癌症思维

中医师对癌症疼痛病患证型分析和辨证施药是癌症疼痛治疗的特點,在对癌症疼痛的病因认识的基础上,癌症疼痛的基本病机主要有气滞、血瘀、痰湿、热毒、正虚等。他们相互影响病因多变,甚至转化不同证型,所以需要中医师根据症狀,细微、精確的判斷。临床上要根据四诊:望、闻、问、切,整体判断患者虚实体质,认清病理产物寒热性质,加以思考五脏六腑之间的相关性,提出个人化的治疗。

结合癌症现代医学的医学报告及治疗方式,再根据临床症状癌症疼痛的情形,中医师利用辨清病邪所在及兼夹其他症状,综合病机病因所在,搭配出最適合量身订作的中醫藥治療方式,包含中藥、針灸、穴位按摩、藥膳食療、節氣養生、芳香療法等。來增強病患體力,改善循環,以理气、活血、祛痰湿、解毒等方法祛邪;以气血津液为扶正之本,提高生活品质。中醫藥具有安全无成瘾性、无耐药性、长久性的优势,可以此减少止痛剂吗啡类药物的使用,并减轻止痛药物所带来的不良反应。中醫藥是病患和医师面对癌症疼痛及副作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本文原文来自台湾癌症基金会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