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传习录》金句解读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传习录》金句解读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219/19/7522587_1142393385.shtml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其心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知行合一”是其核心理念之一。本文将深入解读王阳明在《传习录》中的一句名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探讨其深刻内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一、“金句”:我们的座右铭

在中华国学经典的浩瀚海洋中,许多篇章虽与现代生活节奏略显疏离,但其中的智慧之光犹如海底捞起的珍珠,穿透时间迷雾,在心灵深处熠熠生辉。《传习录》是明代王阳明的语录和书信集。王阳明(1472-1529),作为思想家、教育家等多领域的全才,在朱熹理学衰微之际提出“心即是理”、“知行合一”的观点,将儒家内圣之道推向新高度。他不仅精通儒释道三教,更以其思想影响了无数后世文人,成为历史上的全能大儒。

二、“金句”的来龙去脉

今天介绍的金句是“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本金句源自《答顾东桥书》。

【本句注解】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这句话意思是,对知识了解得真切笃实的地方就是行动,行动时能明觉精察的地方就是知识。

【来龙去脉】

此金句出自王阳明的《答顾东桥书》。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他认为知和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传统观念中常将知和行分开,而王阳明强调真正的认知一定伴随着切实的行动,行动时若能清晰洞察,本身也是一种认知。例如,我们知道要努力学习,只有真正去刻苦读书、实践学习方法,这才是真切的知;而在努力学习的过程中,总结经验、反思方法,就是行中的知。这种观点对后世的哲学和实践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金句的原文出处与翻译

【金句出处】

来书云:“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此为学者吃紧立教,俾务躬行则可。若真谓行即是知,恐其专求本心,遂遗物理,必有暗而不达之处,抑岂圣门知行并进之成法哉?”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先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即如来书所云“知食乃食”等说可见,前已略言之矣。此虽吃紧救弊而发,然知行之体本来如是,非以已意抑扬其间,姑为是说,以苟一时之效者也。

专求本心,遂遗物理,此盖失其本心者也。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邪?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故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之理矣: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理岂外于吾心邪?晦庵谓“人之所以为学者,心与理而已,心虽主乎一身而实管乎天下之理,理虽散在万事而实不外乎一人之心”,是其一分一合之间,而未免已启学者心,理为二之弊。此后世所以有“专求本心遂遗物理”之患。正由不知心即理耳。夫外心以求物理,是以有暗而不达之处,此告子义外之说,孟子所以谓之不知义也。心一而已,以其个体恻恒而言谓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谓之义,以其条理而言谓之理。不可外心以求仁,不可外心以求义,独可外心以求理乎?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吾子又何疑乎?

【原文翻译】

你提到,真正的知识应通过行动体现,没有行动不能称之为知识。这作为学者应当重视的原则,鼓励他们去实践是正确的。但若认为行动本身就是知识,则可能让人只注重内心探索,忽视外部世界,导致理解上的盲点,这与孔子的知行并重原则不符。

知识的真实性和笃定程度即体现在行动中,而行动中的明确察觉与精细审视恰恰反映了知识的内涵。知与行本不应分开,因为后代学者将其割裂,忽略了知行的内在联系,所以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概念。真正的知识在实践中得以体现,没有行动的知识是不存在的。就像你所说的“知道吃饭才会去吃饭”,我之前已经讨论过了。这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提出的,但知行的本质确实如此,不是我个人的偏好或折衷,更不是为了一时之效。

只关注内心而忽略外部世界的道理,这是误解了内心的作用。外部事物的道理不会脱离我们的内心存在。如果我们不从内心出发去寻找事物的道理,这些道理就无从谈起。如果我们放弃对外部事物的理解,只追求内心的体验,那内心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心的本质是人的本性,本性就是道理。因此,有孝顺父母的心,就有孝顺的道理;没有这种心,就没有孝顺的道理。同理,有忠于国家的心,就有忠诚的道理;没有这种心,就没有忠诚的道理。道理怎么会存在于我们内心之外呢?朱熹说过,人们学习的目标在于心与理,心虽然控制个人行为,却也管理着天下的道理;道理虽然体现在万事万物中,但并不在人心之外。他的一分一合的论述,不经意间开启了将心与理看作两个独立实体的误区。这导致了后世“只关注内心而忽视外部世界”的问题,正是由于不明白心与理是一体的。如果离开内心去寻找外部事物的道理,就会有理解不到的地方,这是告子所谓的“义在外”的观点,孟子认为这是不懂义的表现。心只有一个,当我们谈论同情时称其为仁,当我们谈论适宜时称其为义,当我们谈论秩序时称其为理。我们不能离开内心去寻找仁,也不能离开内心去寻找义,难道可以离开内心去寻找理吗?离开内心去寻找理,这是知与行被割裂的原因。在内心中寻找理,这是儒家知行合一的教导,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四、写在最后

言及至此,知行合一之理已昭然若揭。学者当以此为鉴,勿使心与理分,知与行离。

诚能体认真切笃实之知,践履明觉精察之行,则圣门之学得以传承,人心之体得以昭明。后世学者,当以此为圭臬,勉力行之,庶几不负先贤之教诲,而于道有所得焉。

是以余述此金句之来龙去脉,实欲勉诸君于实践之中求真知,于真知之中行实践,知行并进,方为至道。愿诸君勉之哉!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