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知政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佛山:30年,练就保护传承历史文化真功夫
东平知政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佛山:30年,练就保护传承历史文化真功夫
这是一座传说中的武林,黄飞鸿、叶问、梁赞、李小龙,咏春、洪拳、蔡李佛拳,不仅在国内家喻户晓,更是名扬海外。
这是一座“能打”的城市,明代和景德镇、朱仙镇、汉口镇同列“四大名镇”,清代与京师、苏州、汉口并称“天下四聚”,如今跃居“中国工业第四城”。
这就是有着1300多年建城历史的文化大市——佛山。
央视《文脉春秋》栏目聚焦佛山历史文化保护。/视频截图
去年底,央视《文脉春秋》栏目组走进佛山,深入触摸这座城市的历史文脉后,给出这样一个评价:“佛山身手不凡,却深藏不露;侠肝义胆,又温润如玉;商业其外,文化为魂;身有绝世武功,心怀家国天下。”
时隔半年,央视总台采编人员近日再度深入佛山一线调研,推出了《历史建筑如何“活”起来》专题报道,向全国介绍佛山如何有效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让“历史”与“现代”并存。
佛山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做法频频获关注,背后究竟有何“功夫秘诀”?
1994年,佛山成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今年,正是佛山开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工作30周年。
30年时间里,佛山如何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块金字招牌?
构建名城保护工作的“四梁八柱”
历史是一座城市的记忆,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守护城市的历史文化,就是守护城市的生命力。
作为岭南文化发源地之一,岭南广府文化就是佛山这座城市的灵魂与血脉,忘不掉、丢不得,必须永续传承、发扬光大。
祖庙。/佛山祖庙博物馆供图
获批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0年来,佛山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争当传承岭南广府文脉领头羊”“擦亮岭南文化大市品牌名片”……这些时代强音,充分彰显了佛山高度的文化自信,以及保护传承历史文化的使命担当。
特别是近年来,佛山注重从顶层设计入手,不断建立健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机制,推动各项工作扎实有力开展。
2021年,佛山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成立,负责统筹、协调、指导和监督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同时在佛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增设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科,专职负责全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工作。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离不开专业力量支撑。佛山成立历史文化保护专家委员会,并于2023年公布51名历史文化资源调查评估专家和48名历史文化名城管理专家,鼓励专家参与名城保护管理工作。
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需要全社会共同出力。今年初,佛山推进成立佛山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发展协会,整合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相关社会资源,加强企业沟通合作,促进名城保护行业健康发展。
传承有法,薪火赓续。为让城市历史文脉绵绵不息、熠熠生辉,佛山还专门制定了一系列地方法律法规,以法之名守护城市的“根与魂”。
2015年获得地方立法权后,佛山首部地方性法规就聚焦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次年便出台实施《佛山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足见这座城市对历史文化的敬重。
《佛山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及十项制度等文件。
2022年初,佛山启动十项制度两项标准建设工作并陆续出台了十项配套制度,包括《佛山市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实施方案》《佛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0-2035)》《佛山市城市更新中开展历史文化资源调查评估工作指引(试行)》《佛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评估工作方案(试行)》《佛山广府传统建筑工匠评选规程(试行)》《佛山市古村落活化评价管理规程(试行)》《佛山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实施细则》《佛山市历史建筑保护办法》《佛山市历史建筑日常巡查制度(试行)》《佛山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资金管理工作指引》。
当前,佛山已启动《佛山市城中村改造中加强历史文化风貌保护规定》《佛山市促进历史建筑活化利用实施办法》编制工作,正加快推进出台《佛山市历史建筑应急抢险制度》《佛山市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报批流程指引》,并计划出台佛山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同时推进两项标准建设,发布《佛山市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图则》,加快编制和报审《佛山市历史保护建筑防火技术规程》。一部部规章制度,构建起佛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工作的“四梁八柱”。
从建立领导协调机构、成立专职科室、建立科学决策机制、组建名城行业协会,到推进出台系列地方性法规,佛山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上可谓下足功夫、做足文章。佛山名城保护制度建设经验近两年也多次在住房城乡建设部、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会议上进行交流和推广。
焕发老街区古建筑文化新活力
碧江金楼古建筑群。/顺德区住房城乡建设和水利局提供
位于顺德区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碧江村,2023年入选住房城乡建设部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名村示范案例,成为观察佛山老街区、古建筑活化利用的一扇重要窗口。
走进碧江社区,可以看到一座古色古香的何求苏公祠。这座古祠堂始建于明朝,清朝再重修。如今,这座历史建筑里开起了一间茶馆。“社区没有收取租金,让我们免费使用,就是希望我们把老建筑活化利用好。”茶馆经营者黄勇为说。
在碧江社区,像何求苏公祠这样的明清祠堂、历史建筑还有很多。它们承载着当地老百姓的集体记忆,镌刻着代代相传的文脉乡愁。保护好它们,就是留住了城市的灵魂根脉,守住了一方百姓共同的精神家园。
“建筑物都是人用起来才有用的,所以要把人才吸引过来。”碧江社区党支部书记方志豪说,通过免费使用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历史建筑保护工作,让老建筑先有人气、再有人管,从而实现活化利用。
从碧江社区想方设法让历史建筑重获“新生”,可以窥见佛山保护历史建筑的新模式、新思路:让老建筑用起来、活起来。
何求苏公祠内景。/顺德区住房城乡建设和水利局提供
今年6月1日,《佛山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实施细则》正式施行,明确提出历史建筑应当在符合其价值要素保护和保证建筑安全的前提下开展多功能使用。
那么,历史建筑可以如何使用?上述实施细则明确,鼓励在历史建筑中设立博物馆、纪念馆、社区图书馆、民俗文化体验馆等,鼓励用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岭南民间工艺传承、中华老字号经营等,鼓励引入众创空间、商务办公、文化创意、科技孵化、特色餐饮、民宿客栈等与文化价值特色相适宜的经营活动。
佛山现已认定公布三批次共218处历史建筑。做好历史建筑普查认定、加强历史建筑日常巡查、动态更新保护名录、明确保护责任人、评选传统建筑工匠……在城镇化加速的历史进程中,佛山始终以珍爱之心、尊崇之心对待老街区、老宅子、古建筑,全力守护好时光与历史的馈赠。
目前,佛山共有2个历史城区(佛山老城、顺德老城)和20片历史文化街区。佛山按照活态遗产要求提升改造祖庙东华里历史文化街区、莲升片区、南风古灶片区等重点区域,让历史建筑、特色街区、民俗印记串珠成链,构建岭南文脉轴线。
祖庙东华里夜景。/黄方圆摄
“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和文脉”,佛山深谙此理,并持续不断付诸实践。
活化古村落传承岭南历史文脉
佛山现有历史文化名镇2个(西樵镇和龙江镇)、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3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7个;国家级传统村落22个,省级传统村落11个,佛山市古村落217个。
大旗头村。/三水区住房城乡和水务局供图
古祠老榕,烟桥正道,流水潺潺,勾勒出原汁原味的岭南水韵。漫步在美了近600年的南海区九江镇烟桥古村,抵达人们心中的“诗与远方”。
走过千年历史长河,佛山留下了数百个印刻历史沧桑、独具岭南特色的古村落遗产,成为人们记住悠悠乡愁的依托。
在滚滚向前的工业化、城镇化浪潮中,如何保护、活化和利用好这些古村落,让其美起来、活起来,成为佛山守住城市文脉的一道重要命题。
2014年,佛山启动古村落活化升级工作,将其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头戏”。十年来,市住房城乡建设局作为牵头部门,以“差异化、大格局、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四级联动高质量活化古村落。
以“一村一品”推动差异化活化升级——
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逢简村。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如何避免“千村一面”?
为此,佛山出台《佛山市古村落活化评价管理规程》和《特色古村落“一村一品”活化升级策划指引》,规范古村落活化事前和事后管理,通过挖掘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如莲塘村的龙狮文化、深水村的礼孝文化、长岐村的长寿文化等,让美丽文明村居各美其美。
以点带面构建活化升级大格局——
松塘村《拜圣贤为师》。/邓敏才摄
佛山的古村落活化工作,早已从单个古村落活化逐步转变为连片古村落群整体统筹、整合资源活化,以点带面实现由古村落“盆景”到古村落群“风景”的转变。
比如南海区西樵镇将崇尚翰林文化的松塘村、六祖禅修的百西村头村,与5A级风景区西樵山有机串联,建立“山水+国学+禅修”休闲联盟。
以“自我造血”促进可持续发展——
从农耕小村、鱼米之乡变身玉器小镇,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南海区桂城平东村,正致力打造成为特色珠宝产业集聚地和以玉文化为主题的旅游胜地。
不仅在平东村,近年来佛山积极探索古村落“文、商、旅、产、居”高品质融合路径,推动一批古村落“自我造血”,实现可持续发展。
截至目前,佛山已分六批次完成了110个古村落活化升级工作,正全力推进第七批40个古村落活化工作。其中,佛山紫南村和逢简村入选住房城乡建设部“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名单,逢简村、碧江村获得广东省宜居环境范例奖及亚洲都市景观大奖。
经过多年活化,佛山许多沉寂的古村落正逐渐呈现出“人来、村活、业兴、文盛”之势。古村落活化的“佛山模式”获住房城乡建设部认可,已推广至全国各地。
以文塑城持续提升佛山软实力
回望过去30年,佛山在保护管理历史文化名城时,始终坚守一个重要原则: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佛山既坚守保护底线,又坚持以用促保,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以文塑城,铸就城市灵魂。
文化是城市的精髓和灵魂,彰显着城市的精神力量。
历史上,佛山是功夫之城。佛山把稳扎稳打、精进磨炼的功夫文化推广至制造业发展上,演绎出一套“制造功夫”,勇夺“中国工业第四城”。
佛山还将岭南广府文化融入公共建筑建设、城市空间布局等领域,用文化浸润城市肌理,推动文城相促相融,赋予城市文化美感。
以文塑旅,激发城市活力。
近年来,佛山用好用活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成果,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地域特征鲜明的文旅IP,带旺城市“烟火气”。
每到节假日或周末,佛山的祖庙、南风古灶、岭南天地、碧江村、璜溪村等历史文化街区和大大小小的古村落成为热门的“网红打卡点”,助力点燃文旅消费热潮。
南风古灶《醒狮起舞闹新春》。/黄锦雯摄
未来,市民游客还能享受到佛山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等信息查询服务,在游览的同时,随时随地了解佛山历史文化。
佛山还抢抓对外交流机遇,积极推动文化走出去。今年5月,在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惊艳亮相的佛山馆,多角度展现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与风采。
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佛山馆。/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卢丽华、庞伟杰摄
在佛山文化保护传承发展中,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如今,文化活动参与者、文化产业从业者中,可以发现不少年轻人的身影。他们爱上了传统文化,成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主体,推动传统文化“年轻态”。
名城保护加力、文化活动兴盛、青春力量涌入,共同推动佛山出圈出彩,全面提升这座文化大市的美誉度、影响力。
佛山学生演绎粤剧《杨门女将之探谷》。/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供图
新时代新征程,勇担新的文化使命。
期待佛山以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0年为新起点,持之以恒保护传承好历史文脉,坚定不移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以文化之光照亮城市前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