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颜真卿《麻姑山仙坛记》:“颜书各碑之冠”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颜真卿《麻姑山仙坛记》:“颜书各碑之冠”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425/18/13149099_1121444792.shtml

颜真卿的《麻姑山仙坛记》被誉为“颜书各碑之冠”,是其晚年的重要作品。此碑文不仅记载了麻姑得道成仙的神话故事,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书法技艺,成为后世学习楷书的重要范本。

《麻姑山仙坛记》简介

《麻姑山仙坛记》全称《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是颜真卿晚年重要作品。书于大历六年(771年)四月,时年六十三岁。原碑在江西临川,明季毁于火。有大字拓本、中字拓本、小字拓本三种。

  • 大字本:字径约5厘米,现存两种善本:其一为明藩益王朱祜滨重刻本 (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其二为清戴熙跋本的影印本(藏上海博物馆)。
  • 中字本:字径约2厘米。首见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 小字本:字径1厘米左右。最早拓本为上海郭若愚藏本,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颜真卿赴任抚州刺史;唐代宗大历六年(公元771年),三月颜真卿罢免抚州刺史,正值其仕途失意,四月游览南城县麻姑并撰文记述麻姑得道成仙之事。

《麻姑仙坛记》碑文的主要内容,以葛洪《神仙传》中关于麻姑的传说,记述了麻姑山仙女和仙人王平方在麻姑山蔡经家里相会的神话故事。葛洪(283-363),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东晋道家名士、医学家、炼丹术家。葛洪所著《神仙传》记录了古代传说中的八十四位仙人的故事。麻姑、王方平是其中的两位女仙人。

《麻姑山仙坛记》笔法结构特征

《麻姑仙坛记》的用笔以篆法入楷,骨力挺拔,起笔、收笔多藏头护尾,精力内蕴,含而不露。

  • 点画特点:写法多变,形态上有方、圆、长、横、斜、挑诸多种类,但每画无不落笔峻劲,呼应自然。
  • 横画特点:粗细变化莫测,韵味无穷,忽而左边粗,忽而右边粗,忽而中间粗,运笔熟中带生涩。多横画的字,上下间距均匀,左右参差不齐,长短配合,在变化中体现生动自然。
  • 竖画特点:由于所处的部位不同,因此笔法、笔势也不尽相同。如处于字的左边,则向左弯曲;如处于字的右边,则一般向右弯曲,以取得外拓之势。垂露竖,起笔重按,中锋向下行笔,最后回锋收笔,形同水滴,垂而不落;悬针竖,用笔健挺浑厚,两竖与竖撇并立,使该字有顶天立地之态。
  • 撇画特点:撇画逆锋着纸,顺势中锋力行,逐渐提收,力送笔端。行笔时笔亳亦铺亦堆,笔象沉郁雄强。
  • 捺画特点:独具特色,与颜真卿其他帖中的捺法有较大区别。其尾部捺脚变化最为丰富,似乎有两个锋尖,一长一短,中间凹陷,笔画的腰部有时略显侧锋,下部边缘出现折线状,捺脚处具有一种金石韵味的残缺美。
  • 钩画特点:钩尖短小尖利,状如鸟嘴,下部重顿,呈垂露状,古朴浑厚。有些钩稍出锋,有些钩干脆不出锋,将其隐迹于竖中,含蓄而凝重,筋力内含,锋隐势存。
  • 折画特点:折画以圆折为主,缓折轻顿,横与竖的粗细差别不大。它主要有三种:内外皆圆,完全是运用篆书的书写技巧;第二种折是外圆内方折,第三种折分成两笔完成,先写横画,至折处再起笔写竖,两笔之间笔断意连。

《麻姑仙坛记》的结体分析。
颜真卿《麻姑仙坛记》风格拙朴古雅、内敛含蓄,融篆籀之气于楷法,线条如万岁枯藤,结体宽博大方,寓奇逸于刚正,真可谓苍古沉雄,筋骨尽备,内蕴宏博,仪态万端。其结体特点:

  • 结构下压,静中寓动
  • 四角撑满,端严紧密
  • 凝重古朴,寓巧于拙
  • 体态沉雄,气象恢弘

后人评价及影响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云:“《麻姑山仙坛记》握拳透爪,乃是鲁公得意之笔,所谓'字外出力中藏棱’,鲁公诸碑,当以为第一也。”

清代书法名家何绍基称《麻姑山仙坛记》为 “颜书各碑之冠”。

现代书家白蕉在他的《书法十讲》中说:“麻姑山坛记为颜书楷正之最佳者。”

清代著名书法家钱沣,被称为“颜楷第一人”其书法深得《麻姑山仙坛记》神韵。民国时期著名书法家谭延闿以《麻姑仙坛记》为日课,平生得220通。谭氏所临《麻姑仙坛记》锋藏力透,气格雄健,酷似钱南园,而笔画更为厚重,其雄浑较钱氏更甚,挺拔之气跃然于纸。其结构严整精卓,深得其神髓。

后记
书法首先是视觉冲击,其次上升到艺术、意识层面。收集、整理《麻姑山仙坛记》相关资料,一方面是对作品有较为全面了解,同时提升读帖的感悟。

下为上海博物馆葳本。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