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操控评价到敲诈勒索:恶意差评如何演变成刑事犯罪
从操控评价到敲诈勒索:恶意差评如何演变成刑事犯罪
近年来,网络恶意差评愈演愈烈,从电商平台蔓延至生活服务、社交网络等领域,形成了一条隐秘的黑色产业链。究竟是谁在操控这些恶意差评?它们又如何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恶意差评的典型案例
2024年,一家时装品牌经营的网络直播间,在销售旺季期间,忽然出现了许多账号的集中留言,有人说在这个直播间购买的衣服穿上会掉毛,有的则称自己购买后想退货,还劝其他人不要购买,这样集中出现“差评”的情况几乎每隔一两天就会发生,商品的销售也因此受到了影响。
警方调查后发现,发布这类负面用户体验的账号其实从未在这个网络直播间里购买过任何商品,这些所谓的“差评”应该都是虚构的。
经过办案人员调查,一个名为“诚信交流群”的网络聊天群逐渐浮出了水面。这个群里有400多人,群主和管理员经常会发布所谓的兼职任务,其中有一部分是刷好评、刷关注、刷点赞,但更多的所谓兼职工作则是要求群成员对他人账号进行恶意评论和辱骂诋毁。
职业差评师的敲诈手段
北京市东城区一家面馆的店主王铮(化名)也曾遭遇过职业差评师。2023年,他的店刚开张时,美团外卖评分一直都维持在4.8分,但在3个月后,突然出现了一波差评,且大多和食品卫生相关,“差评说吃了拉肚子我当时真的以为存在食品卫生问题,当晚就开会要求所有员工都要戴头套和口罩”。
第二天,王铮就接到了一个电话,对方表示昨天吃了王铮家的炸酱面后吃坏了肚子,要求负责人出面给一个说法。王铮刚想告诉对方可以再来店里免费体验吃面,结果对方问他昨天是不是收到了很多差评,如果想删掉就“补偿客户”1500元,要不然会有更多差评。
王铮很生气,这明显就是敲诈,王铮挂了对方电话后,发现之后每天店铺都会收到五六条有关食品卫生的差评。遭遇集中差评后,自己的面馆销量直线下降,如果评分低于4.5分则店铺发展更为困难,“我们现在就开始搞各种优惠活动,希望能赶紧把评分搞上去。”
利用“差评”敲诈涉嫌刑事犯罪
一起因编造事由向网络平台商家恶意索赔敲诈勒索案进入了此次最高法的典型案例中。案情显示,2021年1月至2023年4月期间,被告人相某漫在多个线上外卖平台购买食品并投放异物,随后拍照反馈给平台和商家,以不赔偿就投诉相威胁先后向4家餐饮店铺索要共计人民币3169元。
法院审理认为,被告人相某漫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投诉相威胁勒索多家被害店铺钱款,数额较大,其行为已构成敲诈勒索罪。相某漫到案后如实供述罪行,依法可以从轻处罚;其自愿认罪认罚,依法可以从宽处理。据此,对相某漫以敲诈勒索罪判处有期徒刑七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四千元,并责令其退赔违法所得。
平台如何堵住漏洞?
除了法律规定,近年来,各大电商平台和点评平台纷纷引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通过分析用户行为、评价内容、IP地址等多维度数据,识别并过滤恶意差评。
例如,2024年2月18日,大众点评发布《2024评价透明度报告》,首次公开评价审核机制,阐释为了评价真实作出的治理举措。其中,第一道防线是黑产安全防护网,主要聚焦用户账号,运用AI技术首先识别黑产等非真人类账号行为。
第二道防线是机审,该环节能识别“店员刷评”“恶意差评”等评价类型。据介绍,2024年,有近60%的违规评价在该环节被拦截。最后,还加入了人工研判和平台畅通申诉渠道。
还有电商平台推出的“差评预警系统”能够在差评发布后的几分钟内判断其是否存在恶意行为,并对可疑账号进行封禁处理。
针对网络差评的乱象,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认为,应该引入“通知-删除”原则,商家遭遇恶意差评后向平台申诉,即通知平台,平台需要告知发表评价的用户这则“通知”,在透明的规则下删除评价。否则发表评论的人会搞不清是商家还是平台删除了评论,从而无法继续通过诉讼等渠道维权。
朱巍表示,技术管控特别是用人工智能的方式来进行过滤,把一些可能出自网络水军的信息屏蔽掉,这是平台的安全保障义务之一。网络水军最后注册时的账号往往是虚假账号、僵尸账号、机器注册的账号,这些账号因为是没有网络实名的,严重违反了我们国家的网络安全法关于信息真实身份认证的制度。
“从这个背景之下,平台也应当定期清理这些僵尸粉、机器粉,还有一点平台必须要建立起非常明确高效便捷的投诉举报机制,当权利人发现自己的权利被侵害的时候,第一时间可以告知平台,平台要专门联系相关人员进行及时处理。”朱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