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转债投资风险全解析:历史违约案例与防范策略
可转债投资风险全解析:历史违约案例与防范策略
可转债(Convertible Bond)是一种特殊的债券,它允许投资者在特定条件下将债券转换为发行公司的股票。这种投资工具结合了债券的固定收益特性和股票的潜在资本增值,因此在投资界备受关注。然而,可转债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本文将详细介绍可转债的风险历史和防范措施,帮助投资者更好地理解这一投资工具。
一、转债风险历史:
1.最大亏损程度:
上一节说过,到目前为止,可转债的最低价是18元,以100元买入,回撤达82%,而后直接违约,那么最大亏损的可能性就是本金全亏。
2.违约风险:
截止2024年10月15日,先后违约的转债有搜特转债、蓝盾转债、鸿达转债、岭南转债,当然广汇转债是否违约还没有定论,但刚兑的胜率不高。
3.风险分类:
大部分人都认为可转债是低风险高收益的投资产品,是忽略了风险的存在,我把可转债按风险偏好分为三类,即防守型、平衡型、进攻型,但并不意味这防守型就是低风险,平衡型就是中风险,进攻型就是高风险,反而可能部分防守型可转债是高风险性可转债。
到期收益率高低风险偏好分类仅是依靠价格高低、溢价率高低分类,而并非按风险性分类,风险偏好和风险性分类是有很大区别的,按一般的理解,风险性应该根据公司运营情况、评级情况正股表现等决定的,如果公司运营情况很好,买入可转债的价格很高最终也可能不会亏损反而有盈利,如果公司运营情况非常不好,就算低于票面金额折价买入的可转债,也可能会继续下跌甚至可能会因为公司巨大亏损、现金流断裂等情况无力履约,导致发生可转债的实质性违约情况,进而导致可能血本无归,历史上一些可转债跌至30-70元,也正是因为担心发生违约的风险。
二、如何防范风险:
1.提高选债要求:
为了防范可转债的风险,我们尽量优先选择评级较高的可转债,并非说评级较高的可转债就是无风险,而是相对风险较小;尽量优先选择价格较低的可转债,以防守型、平衡型可转债为主,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这时的可转债有一定的债性保护,亏损的概率和金额会相对较小;尽量选择有抵押物的可转债,并非说有抵押物的可转债就是无风险,而是相对有保障。
2.核心要求:化债能力
当然,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公司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去化债,化债能力包括到期还钱和转股化债的能力,而所谓转股化债的重要指标就是公司是否有足够的下修空间并促使债转股的能力。
A.到期还钱能力,简单理解就是公司账上是否有足够的资金覆盖转债余额,这个资金余额并非指现在,更多的是转债到期时或者回售时,这个资金包含公司未来的货币资金,也包含公司的再融资能力,这个融资可以是银行贷款融资,也可以在资金市场再融资,没有利润不一定会死,但是没有现金流必定会死。
B.转股化债能力,简单理解就是公司把转债的这个债务转化为股票的能力,转化为股票的前提是把转债的溢价率变成了负或者为零,降低溢价率只有两个办法,一是下修,二是拉升股价,下修是公司能完全掌控的,拉升股价这个事并非完全受公司控制,所以市场上绝大部分的做法都是通过下修到底,把溢价率尽量压缩,这个时候正股一个脉冲就容易形成负溢价率。
当然,有时候是否能下修到底及下修后溢价率多少,也并非完全受公司控制,尤其是存在净资产限制而目前又破净的情况,所以我一般选债的时候,都会查看是否还有足够的下修空间,这个空间不仅仅是指目前的股价下,还要考虑正股继续下跌50%后还是否有足够的下修空间,也就是如果存在净资产要求的转债,最好选债PB(每股净资产)大于2的标的。
3.选择标准:
对于很多标的来说,需要把风险放在第一位,因为部分标的存在一定的瑕疵,比如正股资质问题或者转债资质问题。
正股资质问题包含但不限于基本面问题及管理层水平问题,基本面主要包含资产负债率、有息负债率、股价、股票质押率、盈利能力、正股活跃度、行业现状、现金流情况、资产负债表的好坏等,管理层水平问题主要是管理层业务水平、诚信度、资本市场运作的熟悉度、历史处罚情况等。
转债资质包含但不限于到期保本价、到期收益率、是否有质押物、转债余额占流通市值(或者总市值)过大、受净资产要求无法破净下修、转债余额过大、转债活跃度、转债下修历史。
4.远离高价债:
为什么说普通投资者没有必要购买高价可转债呢,因为我们投资可转债,就是因为它的特性,低风险高收益,高价可转债不具有低风险特点,也就脱离了我们投资的初衷,就不再是我们的投资标的,高价可转债大部分溢价率低,几乎跟股票同涨同跌,呈现的股性,债性对它的保护作用和债券的特性已经几乎不体现了,此时的可转债,几乎等同于正股,与正股差异相差无几了。
这里只是普及一下基础的风险知识,具体的可转债投资风险分析,后面章节会再做详细说明。
文章所述的可转债,均为案例使用,不作为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场需谨慎,请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