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力与肌张力:概念、区别与关系详解
肌力与肌张力:概念、区别与关系详解
在日常医疗活动中,肌力和肌张力是两个经常被提及的专业术语。虽然它们都与肌肉功能相关,但很多人却容易将这两个概念混淆。本文将详细解释肌力与肌张力的区别,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两个重要的医学概念。
肌力
肌力定义:指肌肉主动收缩或紧张时表现出来的力量,以及肌肉运动时对抗阻力的能力。除肌肉的收缩力量外,还可以动作的幅度与速度衡量。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上肢肌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我们能举起一枚铅球还是仅仅能举起一根稻草。
肌力的评价我们通常采用六级分级法0~5级,如下表所示:
级别 | 标准 |
---|---|
0级 | 肌肉无任何收缩 |
1级 | 肌肉有轻微收缩,但达不到关节活动 |
2级 | 在减重状态下完成全范围活动 |
3级 | 能抵抗重力完成全范围活动,但不能抵抗阻力 |
4级 | 可抵抗轻微阻力完成全范围关节活动 |
5级 | 可抵抗很大阻力完成全范围关节活动 |
肌张力
肌张力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以及正常运动的基础,表现形式有静止性肌张力、姿势性肌张力和运动性肌张力。
从生物学角度来说,肌张力是在安静状态下,肌肉为开始运动做准备,反射性地维持着的紧张状态。
从临床角度来说,肌张力是在他动的牵拉肌肉时所感觉到的抵抗,以及触摸时所感觉到的硬度。这种抵抗的大小就是检查肌张力大小的客观指标。
举个例子,你可以理解成把两腿往外分开,如果没有任何阻力,两腿可以分的很开,很可能就是肌张力偏低,稳定性不够;如果阻力过大,很难分开,说明肌张力过高,会影响运动的灵活度。
而针对我们脑卒中的病人,我们往往可以发现,疾病的早期患侧的肢体都是软的,我们就称之为肌张力低下;而在恢复的过程中会出现,胳膊蜷回来伸不直等现象则称为肌张力增高。
肌张力的评价常用改良Ashworth分级法评定,如下表所示:
级别 | 标准 |
---|---|
0级 | 正常肌张力 |
1级 | 肌肉有轻微收缩,但肌张力轻微增高,关节活动之末时呈现最小阻力或突然出现卡住或释放。达不到关节活动 |
1+级 | 肌张力轻度增加,在关节活动范围后50%范围内突然卡住或突然释放。 |
2级 | 肌张力较明显增加,在关节活动范围内,大部分出现肌张力增高,但是受累部分仍能活动。 |
3级 | 肌张力严重增高,被动活动出现困难。 |
4级 | 肌张力严重增高,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出现僵直状态,不能活动。 |
肌力与肌张力的关系
肌力与肌张力,同样都是维持身体稳定和正常运动的基础,肢体运动中,肌力和肌张力共同作用维持着身体的稳定性,比如我们吃力的搬重物时,可能会因为肌力不足而造成身体不稳,这时候肌张力会代偿性增加以帮助身体更加稳定。肌力讲的是肢体主动运动时的能力,而肌张力讲的是肌肉静止和被动运动时紧张的程度。
举个例子:可以把人体当作一辆停在斜坡上的车,车辆的稳定需要地面的摩擦力,摩擦力是阻止车辆滑坡的力量,如果这种阻力不够,车辆就容易滑坡;肌张力就是阻力,对维持姿势有重要作用。肌力可以理解成动力,如果车辆要上坡前行,就需要有克服阻力的动力,如果动力不足,车辆就不能移动。人体做出动作,需要有足够的肌力去克服肌张力。在肌张力正常情况下,如果肌力不足,动作就会比较少、慢,动作幅度也比较小,但是姿势基本正常。如果肌张力低,我们的姿势就会呈现瘫软。如果肌张力高,动作就容易紧张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