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一种中国信仰专论》:解读泰山信仰的历史演变
《泰山:一种中国信仰专论》:解读泰山信仰的历史演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泰山作为五岳之首,不仅是一座自然山岳,更承载着深厚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从帝王封禅到民间信仰,泰山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法国汉学家沙畹的《泰山:一种中国信仰专论》一书,以独特的学术视角,为我们揭示了泰山信仰的演变历程和文化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华夏人民的精神层面中,山岳一直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汉语里,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说法,还有“渊渟岳峙”“醉玉颓山”“阳煦山立”之类的与山有关的成语。
我们会发现,中国的山岳俱为神明,受人供奉,降下祥瑞。
而在华夏境内众多的名山大川中,泰山更因为是五岳之首而有着尤为重要的地位和职能。泰山在中国古代被视为“神山”,象征着天地之间的连接,泰山封禅便是其中最为隆重的一种,相当于皇帝们向天地宣告:“我就是天命所归。”
作者在本书中谈到,封禅仪式的核心目的在于向天地宣布一个王朝的成功。达到荣耀顶峰后,皇帝会追忆其先祖的功德,并感谢天地给予他们的宗系的支持。
我们从历代的典籍中,其实也可以读到,历史上共有六位帝王在泰山封禅,分别是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光武帝刘秀、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和宋真宗赵恒。
那么泰山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和精神上的吸引力?人们对泰山神力的崇拜与信仰,起于何时,可以作用到何种程度,在中国的宗教中又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本书会给我们一种深刻且严谨的答案。
这其实是法国汉学者沙畹的代表作,他被学界誉为“欧洲第一位全才的汉学家”。该书主体由“泰山信仰”“泰山概览”“封禅相关文献”“祭告文”“碑铭”和“民众信仰”六个部分以及每章节末尾的结论组成。
本书序言中也谈到,《泰山》为20世纪以降的欧洲乃至国际汉学界对中国宗教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议题和范式。
它很有新意,同时也很有见地的是,开创了一条从域外学者的视野出发去解读和剖析“泰山”如何一步步从一个几乎泯然于众的自然神明,逐渐演变为人神之间的沟通者、主管生死的东方主宰,以及保佑妇女及孩童健康的女神的道路。
于是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在中国人关于泰山的信仰中,既包含着泰山是父性宗权式的威严色彩,又包含着泰山是母性照拂式的慈悲色彩,这种看似对立、实则融合的感情,在中国已经流传千年。
在所有重要的城市中,我们都能够找到与泰山有关的庙宇。时至今日,你还能在很多很多地方,甚至只是一块小小的石牌上,见到“泰山石敢当”几个字,人们相信这种语句可以保佑平安,祛除灾厄。
本书作者运用多种史料,开创了“神圣地理学研究”,即研究空间如何被结构化和神圣化的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