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不可复制的“空城计”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不可复制的“空城计”

引用
网易
1.
https://m.163.com/dy/article/JCM48RLQ05566FH1.html

“空城计”是诸葛亮初出祁山的收官之笔,事在《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
因马谡失街亭,诸葛亮只得安排退兵之计,自引五千人马去西城县搬运粮草。不料司马懿父子率十五万大军蜂拥而来,这时身边没有一个能上阵的将官,而五千军中却有一半运粮走了。无奈之下弄险大开城门,以虚应实,眩惑对方。眼见诸葛亮在城楼上焚香操琴,司马懿疑有伏兵踟蹰不前,终竟不战而退。
此节本是蜀军撤退的过渡情节,寥寥千余文字却成了压轴的重头,在三国层出不穷的谋略叙事中,实为最令人叫绝的一计。
坊间所谓“三十六计”小册子,将“空城计”列入兵家韬略,实为大谬。其实,诸葛亮这步险棋绝不同于“暗度陈仓”“围魏救赵”之类,只是处于特殊情境的应变之策,其独特之处正在于不可复制。
就谋略效应而言,“空城计”或可归入古代战例常有的疑兵计一类。从《三国演义》多处写到的疑兵战术来看,此计能蒙住对方恰是各种因时因地的变招。
如第四十二回,刘备当阳撤退时,张飞于长坂桥截阻曹兵,命手下用马匹拖曳树枝搞出“尘头大起”的样子,让曹操疑有伏兵而不敢追杀。又如第九十五回,司马懿从西城退去,关兴、张苞于武功山阻击,也是虚张声势迷惑对方,仅以三千人马做成漫山遍野都是蜀军的假象。

疑兵计通常是以弱搏强,以虚应实,玩的是心理战。就兵家常理而言,这是一种反其道而行之的谋略。兵者的“诡道”,首先是一种诱敌之策。如《孙子兵法》所谓“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说的是要装出一副不能打的样子让你来打,背后须有实力支撑。长坂坡林间“尘头大起”,武功山遍野“鼓角喧天”,却是将文章反过来做,是佯装声势使对方止步于阵前。
但“空城计”的设意又恰恰相反——目的是阻扰对方进攻,偏又摆出一副不设防的样子。明明是拒敌之策,又像是在诱敌深入。
诸葛亮城头操琴的优容自如,那不慌不躁的神态,让人根本看不出是逞强还是示弱。按说司马懿应该明白《孙子兵法》所说“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的道理,可这里是拐了几个弯的反向思维,竟未能勘破此义。

作为无奈的应对之策,严格说“空城计”未必一定有胜算,但也算是危急之中抓住了最优选项。诸葛亮的运气在于对手是司马懿,如果杀到西城的是张郃,就绝无这一出好戏。从这个意义上说,“空城计”是诸葛与司马的“共谋与合作”。
然而有趣的是,许多读者和观众都愿意将诸葛亮此举作为制胜的计谋,视为初出祁山之优胜记略。尽管史家缄默不语,文学叙事又显得夸张而多少有些乖谬,但人们对此还是津津乐道,因为人们愿意相信诸葛亮总有神算妙策。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