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赛西威45亿定增暴露经营"困局"?业绩高增却遭机构减持
德赛西威45亿定增暴露经营"困局"?业绩高增却遭机构减持
德赛西威近期计划定增募资45亿元,用于建设汽车电子中西部基地、智能汽车电子系统及部件生产项目等。然而,在行业高景气度下业绩持续高增的背景下,公司却遭大股东及华夏基金等机构减持。本文将深入分析德赛西威定增募资背后的原因及其面临的经营挑战。
定增募资背后:业绩尽管高增但账面资金“捉襟见肘”
德赛西威主要产品包括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和网联服务等汽车电子产品。其中,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收入占比分别为70.42%和26.62%。
近年来,受益于行业景气度提升,德赛西威业绩持续高增。2021年至2023年,公司营收分别为95.69亿元、149.33亿元和219.08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40.75%、56.05%和46.71%;同期净利润分别为8.32亿元、11.71亿元和15.42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60.53%、40.82%和31.52%。今年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189.75亿元,同比增长31.1%;归母净利润14.07亿元,同比增长46.5%。
尽管业绩亮眼,但公司账面资金却显紧张。截至三季报末,公司账面货币资金与交易性金融资产仅为6.29亿元,可自由支配的货币资金仅为5.9亿元;而短期债务(不包含应付票据)则达到7.09亿元,短期债务资金存在一定缺口。
高景气度下却遭华夏基金及大股东减持
对于此次定增项目,公司表示建成后将增强公司营收及盈利。公告显示,公司募投项目主要为中西部的基地建设项目、广东惠州的智能汽车电子系统及部件生产项目,以及智算中心和舱驾融合平台的研发项目。
其中,中西部的基地建设项目产能主要为智能座舱类产品,公司已自主掌握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全栈设计等能力,为本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支持。上述项目完全达成后年平均新增营收82.76亿元,新增净利润5.90亿元,项目毛利率20.17%、项目净利率7.12%。
智能汽车电子系统及部件生产项目完全达成后年平均新增营收147.73亿元,新增净利润5.97亿元,项目毛利率17.04%、项目净利率4.04%。该项目内部收益率为税后16.25%,静态回收期(含建设期)为税后9.38年。
然而,在行业高景气度下,公司却遭机构及大股东减持。公司于2024年11月29日收到持股5%以上股东惠州市创新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惠创投”)出具的《关于公司股份减持计划的告知函》,惠创投因自身资金需求,计划在本公告之日起15个交易日后的3个月内以集中竞价或大宗交易方式减持本公司股份不超过11,000,000股(不超过公司当前总股本比例2%)。
同日也收到公司特定股东深圳市神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神华投资”)出具的《关于公司股份减持计划的告知函》,神华投资因自身资金需求,计划在本公告之日起3个交易日后的3个月内以集中竞价方式或大宗交易方式减持本公司股份不超过7,980,268股(不超过公司当前总股本比例1.44%)。
与此同时,公司三季度疑似也遭兴证全球基金、华夏基金、易方达等机构较大比例减持。
两大疑问:应收高企话语权是否强?毛利率下降竞争壁垒是否高
从行业格局看,公司似乎仍然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域控制器等市场占有率为国内首位。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行业景气度上升,新兴智驾供应链企业开始涉足智驾域控领域,与此同时新势力等车企为保持“灵魂”开始扩大自研。公司行业地位是否可以持续领先或有待进一步观察。
据公开资料,2021年,华勤技术正式成立汽车电子事业部,全面布局汽车电子业务。2023年,公司汽车及工业产品实现营收8.17亿元,同比增加37.57%,毛利增加了7.11个百分点。今年4月的北京车展会上,华勤技术展示了包括安全智驾域控、高端平台座舱域控制器、高性价比座舱域控制器等在内的一系列产品。
闻泰科技于2019年通过收购安世半导体进入车规级半导体市场,并在2021年8月宣布其智能座舱域控制器进入样机阶段。2022年,闻泰科技的车载摄像头项目实现量产,进一步拓展了其在汽车电子领域的产品线。
由于主机厂开始考虑“灵魂”问题,相关主机厂开启“全栈自研”,即企业或研发团队在产品或技术的研发过程中,从最底层的硬件到最上层的软件应用,全部自主研发和设计。以新势力小鹏汽车为例,在英伟达Xavier 芯片阶段,德赛西威尚在为小鹏P7供应智能驾驶域控制器,等到Orin芯片发布后,小鹏就开始自研智驾域控制器和底层软件,德赛西威只负责代工。
我们进一步发现,公司的毛利率呈现出下降态势,毛利率由高点的24.6%降至三季度的20.55%。
而可比同行华阳集团、均胜电子等则呈现上升态势。
此外,我们发现,公司的的应收款维持高位,前三季度公司的应收款高达86亿元,占营收之比为32.69%。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行业景气度驱使下,新入局逐步增多行业竞争较为激烈;另一方面,主机厂“全栈自研”或将可能进一步冲击公司营收。在这两大背景下,公司又是否可能牺牲经营质量换取规模增长?公司未来逻辑是否生变?这又是否是相关机构减持的深层次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