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CTS)诊疗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CTS)诊疗

引用
丁香园
1.
https://www.dxy.cn/bbs/newweb/pc/post/51026865

腕管综合征(CTS)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神经卡压综合征,多发于30-60岁人群,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3倍。随着现代人长时间使用电脑和手机,CTS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本文将从解剖结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等方面,为您详细解析这一常见疾病。

解剖结构

腕管是腕部的一个骨-纤维隧道,由腕骨及腕骨间韧带联合体构成其底和两侧壁,顶部则由腕横韧带覆盖。腕管内包含9条肌腱,即拇长屈肌腱以及屈指浅、深肌腱各四条。正中神经位于最浅层,直接处于腕横韧带下方。

病因及病理

病因

任何能使腕管内容物增多、增大或使腕管容积缩小的因素均可导致本病。多数病人病因不明,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1. 腕部外伤:包括骨折、脱位、扭伤、挫伤等,改变了腕管的形状,减少了腕管原有的容积。
  2. 腕管内各肌腱周围发生慢性炎症改变:如非特异性屈肌肌腱滑囊炎、类风湿性肌腱滑膜炎、急性钙化性肌腱炎等,滑膜增生,体积增大。
  3. 占位性病变:腱鞘囊肿、良性肿瘤、恶性肿瘤引起腕管内容物增多。
  4. 慢性劳损,如过度掌屈、背伸;或退行性变,腕骨骨质增生等。
  5. 与内分泌紊乱有关:多见于妊娠(体液滞留)、哺乳、绝经期妇女,也可见于甲低患者(改变体液平衡)、糖尿病(引起神经变性)。

病理

病变初期正中神经水肿、充血,逐渐由于压迫性缺血而造成神经内纤维化,神经轴突压缩和髓磷脂鞘消失,最后神经组织转为纤维组织,其神经内管消失并被胶原组织代替,成为不可逆改变。

临床表现

  1. 30-60岁的劳动人群。
  2. 腕部、手掌桡侧、桡侧3或4个手指桡侧麻木、疼痛、蚁走感,症状夜间或清晨明显,可放射到肘、肩部。活动及甩手后减轻。
  3. 上述区域感觉减弱或消失——以示、中指末节掌面为多。拇外展、屈曲和对掌肌力减弱。压迫腕掌侧、背伸腕关节可加重症状。
  4. 严重者,可见鱼际肌萎缩、瘫痪。拇指、食指发绀、指尖坏死或萎缩性溃疡,成为不可逆的改变。
  5. 屈腕试验(Phalen试验)和神经干叩击试验(Tinel征)均阳性。

屈腕试验(Phalen试验)

腕关节极度掌屈,一分钟后,自觉正中神经单一支配区麻木加重者为阳性。可双侧对比。也可在屈腕时,检查者拇指压迫腕部正中神经部位,一分钟后,麻木加重者为阳性。

神经叩击实验(Tinel征)

用手指轻叩腕部,如出现正中神经支配区异常感者为阳性。

诊断依据

  1. 典型的临床表现。
  2. 屈腕试验(Phalen试验)阳性。
  3. 神经叩击实验(Tinel征)阳性。
  4. 腕管封闭后症状明显消退。
  5. 辅助检查:
  • X线片--是否有骨性的压迫。
  • 电生理检查--比较敏感、可靠的指标。肌电图检查示正中神经传导速度有变缓。
  • (此检查目前在临床上被认为是最准确的诊断方式)
  • lMRI检查l腕管内压力测定l超声检查--超声测量正中神经的截面积是诊断腕管综合征的可靠方法。

鉴别诊断

大多数病人不需作检查,仅靠病史和临床表现则能作出明确诊断;但仍需与颈椎病及胸廓出口综合征等疾病鉴别。

  1. 颈椎病神经根型:除腕部以远的症状外尚有前臂、上臂的改变,Phalen征阴性。
  2. 胸廓出口综合征:为臂丛神经压迫,手臂内侧感觉异常,麻木痛。常位于手指和手的尺神经分布区,另外还有锁骨下血管的压迫症状。

治疗

非手术治疗

大多数学者认为非手术治疗CTS是有效的,适合于症状轻、病程短、全身情况不允许手术的患者。

治疗方法包括:

  1. 外固定:症状明显者,用石膏托或夹板固定腕部于轻度背伸位1-2周。
  2. 服消炎止痛类药物。
  3. 腕管封闭:用利多卡因和类固醇制剂作腕管内注射,每周一次,3-4次一疗程
  4. 中医理疗

手术治疗

适应证

  • 排除颈神经根炎、臂丛病变、旋前肌综合征、神经撕裂等,正中神经分布区出现持续的麻木、针刺感、疼痛和肌无力。
  • 体格检查阳性(Tinel征、 Phalen征、压腕试验及可能的鱼际肌无力或萎缩)。
  • 非手术治疗无效(夹板固定和类固醇注射)。

禁忌证

  • 临床病史不详和体格检查不确切。
  • 在体格检查阴性中,电生理检查阴性为相对禁忌证。
  • 心理和社会经济问题可影响手术的效果。

术前准备

  • 完备的病史和体格检查。
  • 腕关节正侧位X线平片。
  • 考虑行电生理检查。
  • 考虑并发症。
  • 知情同意时,设定康复的目标和期望。

特殊器械、体位和麻醉

  • 患者仰卧,手放于手术台上。
  • 上肢上止血带,压力为250mmHg。
  • 手外科器械和低倍放大镜。
  • 若考虑神经松解,需准备显微镜。
  • 局麻或区域阻滞麻醉。
  • 考虑围手术期间抗感染治疗。

手术入路

  • 患者仰卧位,患肢搁置在手桌或伸展台上,上臂近端绑止血带。
  • 常规的无菌方式准备和包裹患肢远端。
  • 掌心朝上放置在手持设备上并妥善固定。
  • 术者坐在患肢的内侧。
  • 做一长3~4cm的纵向切口。
  • 切口应位于大鱼际纹尺侧0.5cm,且与第三指蹼间隙成一直线,常规的手术切口远端需延长至掌横纹。

皮肤切口:切口位于大鱼际纹的尺侧0.5cm,且与第三指蹼间隙成一直线。常规的术式需要将切口延长至腕横纹,如果需要显露更多,就需要补充做一个Z形切口。

  • 需小心地分离皮下脂肪层,注意保护掌皮神经小的分支,因为这些小分支可能横向穿过切口近端。
  • 保护正中神经,锐性切开掌筋膜。

皮下分离:牵开皮下组织,锐性分离、切开掌筋膜

腕管的松解

  • 定位腕横韧带的远端,此处的韧带会变薄,在掌浅弓和腕横韧带远端之间切开腕横韧带。
    腕横韧带:腕横韧带的远端,组织变薄
  • 使用光滑的、弯的血管钳在腕横韧带下方进行解剖分离。在正中神经的尺侧进行操作,避免损伤在Guyon' 管内走行的尺神经,同时更多地识别腕管的背侧结构。
  • 锐性分离和切开腕横韧带,避免损伤正中神经和尺神经之间的交通支。
    松解腕横韧带:锐性切开腕横韧带,注意此时将血管钳或牵开器放在腕横韧带的下方,以保护其下方的正中神经。
  • 在直视下,用钝头剪刀切开近端前臂筋膜2~3cm,以容许一个手指通过该筋膜为准。
  • 如果仍有残存的局部压迫,可考虑行额外松解术。

闭合切口

  • 松止血带。
  • 生理盐水冲洗和双极电凝止血。
  • 皮缘用0.5%的丁哌卡因局麻,5-0缝线间断闭合切口。
  • 用宽松的厚纱布覆盖切口,以使手指可自由活动。
  • 鼓励术后即刻手指活动和轻度使用。

建议和要点

  • 暴露时充分止血。
  • 松解腕横韧带之前,注意分清掌浅弓、Guyon管(腕部尺神经管)和腕管。
  • 用一个光滑的、弯的血管钳在腕横韧带下方锐性分离组织,用弯的、钝头剪刀剪断近端腕横韧带或前臂筋膜。
  • 沿正中神经尺侧分离时,避免损伤其运动支,该运动支可位于韧带下方或横跨韧带。
  • 要熟悉尺侧指神经在中指和环指的走行。
  • 如果切口超过腕横纹,需在掌长肌腱的尺侧进行,这是为了减少正中神经掌皮支损伤的风险,且切口需斜行通过腕横韧带,以降低皮肤挛缩的风险。
  • 最后,使皮缘在无张力下对合。

陷阱和误区

  • 避免损伤可见的正中神经掌皮支。
  • 避免延长止血带使用时间。
  • 避免在未辨清组织之前切断任何组织结构。
  • 避免损伤尺神经、正中神经(包括运动支)及掌弓。
  • 注意神经和血管结构的异常解剖。

护理

非手术治疗护理

  1. 石膏或夹板固定者,患肢抬高,注意末梢血液循环情况,观察其颜色、温度及手指活动情况。
  2. 给予腕管封闭治疗前先询问有无利多卡因不良反应史,配合医生严格无菌操作,注射过程缓慢,随时注意患者情况,如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头晕、恶心、心悸等不适,一般可迅速自行消失,无需紧张。
  3. 提供必要的生活护理,减少患者患肢使用。

术后观察与护理

  1. 切口血肿形成
  • 手术创伤引起切口渗血、渗液,重新增加腕管内压力而压迫正中神经。
  • 术后密切观察敷料渗血情况,开始每小时1次,连续4次,以后每班观察,渗血增多时及时处理。
  • 观察腕部肿胀、疼痛情况和手指皮肤颜色、温度变化。
  • 手掌侧中立位石膏固定,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减轻组织水肿。
  1. 肌腱粘连:
    手术后麻醉清醒立即指导病人活动手指关节,能防止肌键粘连,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组织水肿,减轻腕管内压力。

  2. 神经损伤:

  • 正中神经返支和掌皮支易在术中受损。
  • 术后密切观察拇指对掌功能,以了解返支是否受损。
  • 观察手掌皮肤有无麻木,了解掌皮支是否受损。观察疼痛的性质及其发生、发展的演变,密切注意有无痛性神经瘤的发生。
  • 禁用热水袋,冬天用热水时应用健侧手试温,以免烫伤。
  1. 功能锻练
  • 康复锻炼是促进肢体功能恢复的重要措施。
  • 告知病人神经卡压后引起的肌肉萎缩、肌力减退 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恢复,使病人树立长期锻炼的信心。
  • 根据正中神经卡压后引起拇指及大鱼际肌无力的特点,制定训练方案,重点训练拇指屈、内收及对指、对掌等手部的精细动作。

原则:运动强度由小到大,次数由少到多,每次锻炼以患肢承受能力为度,循序渐进。

  • 3d后指导病人肩肘活动
  • 1周后鼓励手部正常活动
  • 2周后石膏拆除指导病人用力握拳、伸指、用力抓握橡皮球、揉转健身球等。
  • 2--3周后进行拇指抗阻力运动训练,促使鱼际肌体积增大,肌力增强,恢复手部的协调动作。

手部锻炼方法

  • 手指抓空锻炼
  • 分次合指法
  • 腕关节屈伸法
  • 拇指锻炼法
  • 手腕旋转法

预防

  1. 尽量避免上肢长时间处于固定、机械而频繁活动的工作状态下,使用鼠标或打字时,每工作一小时就要起身活动活动肢体,做一些握拳、捏指等放松手指的动作。
  2. 使用电脑时,电脑桌上的键盘和鼠标的高度,最好低于坐着时的肘部高度,这样有利于减少操作电脑时对手腕的腱鞘等部位的损伤。
  3. 使用鼠标时,手臂不要悬空,以减轻手腕的压力,移动鼠标时不要用腕力而尽量靠臂力做,减少手腕受力。
  4. 不要过于用力敲打键盘及鼠标的按键,用力轻松适中为好。
  5. 鼠标最好选用弧度大、接触面宽的,有助力的分散。
  6. 使用鼠标时配合使用“鼠标腕垫”垫在手腕处。

本文原文来自丁香园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