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臆想症:病因、症状与治疗全解析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臆想症:病因、症状与治疗全解析

引用
1
来源
1.
https://m.youlai.cn/baike/disease/9cGUTPacq3.html

臆想症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现为患者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过度担忧和错误认知。这种疾病虽然少见,但对患者的生活和社交功能会造成严重影响。本文将从病因、症状、诊断到治疗和预防,全面介绍臆想症的相关知识。

基本信息

  • 就诊科室:精神心理科
  • 是否医保:是
  • 英文名称:hypochondriasis
  • 是否常见:否
  • 是否遗传:是
  • 并发疾病:无
  • 治疗周期:长期间歇性治疗
  • 临床症状:对人冷淡、与人疏远、头痛、失眠
  • 好发人群:幼时父母过度照顾的人、有家族病史的人、可能继发性获益的人
  • 常用药物:帕罗西汀、舍曲林
  • 常用检查: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

病因分析

臆想症的病因是多因素的,可能包括心理社会因素及生物学因素等,父母过度照顾、生活压力大等可诱发。

心理社会因素

幼时受到父母过度的照顾,儿童期患病经历、创伤、长期与慢性疾病患者共同生活、生活中存在的现实冲突等可能是易患因素。继发性获益可能是另一个重要因素,因为这类躯体症状可以在潜意识中为患者变相发泄、缓解情绪冲突,也可因病而回避社会责任,并获得更多的关心、保护和照顾。

生物学因素

臆想症可有家族聚集性,约20%的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女性一级亲属也符合臆想症的诊断。臆想症的家族聚集性可以受遗传、环境因素或两者共同的影响。有研究认为,臆想症的患者可能存在脑干网状结构滤过功能失调。

诱发因素

  • 父母的过度照顾:父母的过度照顾有可能会使孩子难以在社会中生存,难以接受社会角色的转变,从而发生臆想症。
  • 生活压力大:为了逃避巨大的生活压力,或者当臆想症导致的躯体障碍能够改善当下的生存环境,获得某种益处时,患者患有臆想症的几率增加。

流行病学特征

本病男女均有,无明显家庭特点,50岁以后很少首次发病。生活中不愿与人交流、接触的人群好发此病。

好发人群

  • 幼时父母过度照顾的人:幼时过度受父母关照的人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难以适应社会角色的变化,导致臆想症的发生,从而达到博取同情的目的。
  • 有家族病史的人:研究证实,有家族史的人更容易发生臆想症。
  • 可能继发性获益的人:当患者能够因臆想症导致的躯体障碍获取某种福利,得到一种情绪上的宣泄时,这些躯体障碍就成为了臆想症的诱发因素。

症状表现

本病基本特征是持续存在的先占观念,认为可能患有一种或多种严重进行性的躯体障碍。突出的表现是患者的性格改变、神经症状、情感改变。

性格改变

原来热情合群的人变得对人冷淡,与人疏远、孤僻不合群,好独处、生活懒散,不守纪律。

神经症症状

头痛、失眠、易疲劳、情绪不稳、工作学习能力下降等。

情感改变

早期的情绪变化常表现为情绪高涨、管闲事、说大话、做事有始无终,发脾气,或情绪低落、抑郁寡欢、愁眉不展、唉声叹气,甚至出现自杀行为。

就医指南

臆想症患者一般情况下会主动就医,虽然有主观症状,但是各项检查指征均正常。臆想症的检查主要包括体格检查,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同时臆想症应当与躯体疾病、躯体化障碍、抑郁障碍、精神分裂症及焦虑和惊恐障碍相鉴别。

就医指征

当患者过分担心或相信自己患有某种严重的躯体疾病,但无明显器质性病变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诊断标准

  • 长期确信自身的症状隐含着至少一种严重躯体疾病,尽管反复的检查不能找到充分的躯体疾病解释;或存在持续性的先占观念,认为有畸形或变形。
  • 总是拒绝接受多位医生关于其症状并不意味着躯体疾病或异常的解释和保证。
  • 以躯体症状为主,并且表现为对躯体症状的过分担心(担心程度与实际情况不相称),或者对躯体健康的过分关心,如对通常出现的生理现象和异常感觉过分关心,但这些担心或过分关注不是妄想。
  • 反复就医或要求医学检查,但检查结果阴性和医师的合理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

治疗方法

在对臆想症进行治疗时,家属应配合医生鼓励患者于医生建立信任关系、重视心理和社会因素评估、配合医生适当控制患者的要求和处理措施。

药物治疗

应用精神药物进行对症治疗十分重要,由于患者症状的多元性,常常合并使用精神药物,伴抑郁和焦虑可选用抗焦虑药物及三环类、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等抗抑郁剂治疗,对有偏执倾向者可使用小剂量非经典抗精神病药治疗。临床中多使用SSRI,SNRI等药物进行治疗,如帕罗西汀、舍曲林等,并且对躯体症状的改善具有较好疗效。另外,由于疑病观念被认为是一种思维障碍,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的使用也非常普遍。

心理治疗

  • 认知行为治疗,让患者对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及治疗经过进行全面总结,以提高患者对自身人格缺陷及不良应激的认识,纠正不良行为,预防疾病复发。
  • 森田疗法是基于人本性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主张让患者尽快回到社会生活之中。

预后与预防

有关臆想症的预后,很少有系统的纵向研究。一般认为,有明显精神诱发因素、急性起病者预后良好。若起病缓慢、病程持续2年以上者,其预后较差。但总体上讲,臆想症的治疗效果不理想。

预防措施

  • 在孩童时期,家长不应该过分照顾孩子,应当培养孩子自力更生的能力,增强孩子的自我调节能力。
  • 学习和掌握必要的医学保健知识,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有合理的认知。
  • 培养兴趣爱好,广泛交友,通过正常合理的途径释放压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