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来古考据】“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来古考据】“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iki.biligame.com/whmx/%E3%80%90%E6%9D%A5%E5%8F%A4%E8%80%83%E6%8D%AE%E3%80%91%E2%80%9C%E4%BA%94%E6%98%9F%E5%87%BA%E4%B8%9C%E6%96%B9%E5%88%A9%E4%B8%AD%E5%9B%BD%E2%80%9D%E9%94%A6%E6%8A%A4%E8%86%8A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是一件珍贵的汉代文物,不仅展现了当时高超的织锦工艺,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这件文物的发现和解读,为我们揭示了古代中国对天文现象的观察和理解,以及对国家命运的祈愿。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是一件珍贵的汉代文物,不仅展现了当时高超的织锦工艺,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这件文物的发现和解读,为我们揭示了古代中国对天文现象的观察和理解,以及对国家命运的祈愿。

/ 待到五星聚合时

色彩绚烂的五星出东方织锦,不仅文字是吉利的占星语,周身布满的纹饰也是蕴涵丰富的幸运符号。

其色绚烂

五星织锦为五重平纹织锦,由五色锦线显花织成。 每组花纹依此循环 ↓

(加亿点点组织细节)
(再加亿点点结构细节)

每一组的亿点点,构成了这块经密2200根/10厘米,纬密240根/10厘米的超精细织锦!

精致到一个什么概念捏?

伸出你的大拇指点个赞o( ̄▽ ̄)d

指甲盖那么大的一块儿织锦上就差不多要用到440根经线和48根纬线!

有没有非常值得再点一个赞!

可以说,五星出东方织锦代表了汉代织锦工艺的超高精尖水平~

其纹神奇

五星织锦的纹饰最不缺的就是各式的祥瑞鸟兽。

当汉代工匠在创作五星织锦时↓

将将简直是集万千吉祥于一身哦

(五星织锦线描图)

不同于秦汉广泛使用的“青赤黄白黑”五色,五星织锦使用了更为鲜亮的绿色来代替黑色,以“青赤黄白绿”对应着天上的五颗行星。

宝蓝对岁星 绛红对荧惑星 明黄对填星 白色对太白星 草绿对辰星

五色的星纹汇于一织锦,就好似天空中的五星聚舍。

“五星皆从辰星而聚于一舍,其所舍之国可以法致天下。”

由此“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

其字激扬

五星出东方!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是不是莫名有一种多喊几遍就会幸运加倍的感觉~?

织锦上的汉隶文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确是一句吉语。

中国古代的天文占卜学认为,当金木水火土五星聚集于东方的天空之上,“中国”会发生十分吉祥而有利的大事。

只不过那时织锦上的“中国”二字指的是“中央之国”,即汉王朝所统治的黄河中下游的京畿地区和中原地区,并非如今的“中国”之国。

却并不妨碍这一占卜祈祷的吉祥用语在2000多年后焕发出新时代的浪漫。

/ 穿越时空的相遇

虽此“中国”非彼“中国”,此“五星”也非彼“五星”。

但五星织锦的重见天日却充满了穿越时空般命运的巧合。

1995年10月,中日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在新疆和田地区尼雅遗址的勘点途中,发现了95MNI号墓地,之后被推测为精绝王后代继承者的墓地。

在其中的双人合葬墓M8中,男尸的右臂上绑着一面色彩鲜艳的织锦。

(M8男女墓主)

织锦上的文字很快就被辨认了出来: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无比巧合的是,发现“五星出东方”织锦的中日联合学术考察队的中方领队,叫做——齐东方。(现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而齐东方教授当时也正好带去了一面五星红旗。

带着五星红旗的齐东方领队,在2000年后的中国,发现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

冥冥之中似有天意。

天地回转,日月流逝,五星难聚合。

据科学推测,下一次的五星聚会将发生在2040年的9月9日。

到了那时的你我,又会与谁和谁们相遇呢?

在广袤的空间与无限的时间之中,愿这片土地能够容纳更多崭新的昼夜。

去奔赴,那个与“五星出东方”再次重逢的世界。

东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来古如故,请多关照。

参考资料:

[1]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民丰尼雅遗址95M N I号墓地 M 8发掘简报》,《文物》2000年第1期

[2] 于志勇:《新疆尼雅遗址95MNIM8概况及初步研究》,《西域研究》 1997年第1期

[3] 于志勇:《新疆尼雅出土“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彩锦织文初析》,《西域研究》 1996年第3期

[4] 林梅村:《汉代精绝国与尼雅遗址》,《文物》 1996年第12期

[5] 刘文锁:《尼雅考古100年》,《考古》2005年第11期

(其他资料来自新疆博物馆官博、中国考古网)

分类:

  • 考据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