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流式细胞技术的研究与临床应用前景及未来挑战
成像流式细胞技术的研究与临床应用前景及未来挑战
成像流式细胞术(ImFC)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它将流式细胞术的高通量能力与显微镜的精细成像特征相结合,能够提供细胞形态和结构特征的详细信息。本文综述了ImFC的发展历程、技术原理、临床应用以及未来前景,探讨了其在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的重要价值。
一、成像流式细胞术的历史
成像流式细胞术(ImFC)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78年,当时罗切斯特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发了ImFC的初步实施方案。然而,由于当时的技术限制,这一创新直到21世纪初才得以实现商业化。2000年代初,Amnis公司推出了第一台商用ImFC系统,随后被EMD Millipore收购,并在Luminex公司的支持下进行商业化推广。
二、目前的成像细胞分析仪及其应用
ImFC系统在多个领域展现出独特优势。例如,ImageStream Mk II成像流式细胞仪在分析微粒方面表现出卓越的能力,能够检测到小至20nm的纳米颗粒。此外,ImFC在细胞周期分布分析、病原体检测、细胞分选等方面也展现出巨大潜力。近年来,ImFC的发展显著提高了其检测性能,灵敏度、波长范围、通量和检测限等指标均得到优化。
图1. 成像流式细胞术(ImFC)的工作流程。ImFC是一种结合流式细胞术(FC)和显微镜技术实现细胞高通量分析的技术。收集细胞并匀浆,以确保含有单个细胞的样本一致,这对准确的FC至关重要。然后将细胞悬液加到成像流式细胞仪中(图中描绘的是Imagestream MK II供参考),将单细胞分离并排列以便成像。当细胞通过时,会被高速成像,捕捉每个细胞详细的荧光和明场图像,对采集的图像进行分析,提取多个数据点。该技术有多种应用,包括:基于细胞核DNA含量和形态的细胞周期阶段评估;检测和表征可能与细胞一起存在的小颗粒,如,外泌体或微泡;细胞的形态和表型特征,包括大小、形状和内部复杂性;基于分析物理分离和收集细胞的分选能力(在所描述的细胞仪中不可用);以及对细胞内病原体的定量分析,这对研究感染和免疫反应至关重要。ImFC工作流程能够实现快速而详细的细胞分析,促进细胞生物学、免疫学和相关领域的前沿研究。
三、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ML)在ImFC中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其分析能力。深度学习(DL)算法能够快速处理和分析ImFC生成的大量数据,提供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预测结果。例如,Subramanian R等人使用3D成像流式细胞术(3D-ImFC)在单细胞分辨率下揭示肝星状细胞(HSC)和肝内皮细胞(LEC)的形态,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分期提供了新的方法。
四、成像流式细胞术和血液学
ImFC在血液学领域的应用展现出独特优势。与传统流式细胞术相比,ImFC不仅保留了高通量分析能力,还提供了详细的细胞形态信息。例如,Kalfa等人利用ImFC增强了对红系成熟的研究,而Fuller等人则验证了ImFC在检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染色体异常方面的有效性。
五、未来展望
ImFC的未来发展前景广阔。例如,鬼影细胞术(Ghost Cytometry)和无标记化学ImFC等新技术的出现,进一步提升了ImFC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范围。这些技术的进步有望推动ImFC在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的广泛应用。
六、结论
ImFC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已经在多个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它不仅保留了传统流式细胞术的高通量分析能力,还提供了详细的细胞形态信息,为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ImFC有望在未来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本文原文来自《Methods Protoc》. 2024 Apr; 7(2):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