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八里桥之战:僧格林沁的战术失误与清军的惨败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八里桥之战:僧格林沁的战术失误与清军的惨败

引用
1
来源
1.
https://k.sina.cn/article_6093535129_16b33f799001014zaw.html

八里桥之战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军与英法联军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这场战役发生在1860年9月21日,地点位于北京东郊的八里桥。清军由僧格林沁指挥,英法联军则由格兰特将军指挥。这场战役以清军的惨败告终,不仅导致了北京的失守,也加速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束。

八里桥之战是一场装备差距悬殊的决战,在八里桥之战中,僧格林沁率领一万蒙古骑兵猛攻英法联军阵地,却遭到了英法联军枪炮的沉重打击。最终僧格林沁的部队损失一千多人,英法联军仅仅伤亡数十人,八里桥之战以僧格林沁的全面失败告终。


爱新觉罗・奕詝

咸丰十年(1860年)9月21日,八里桥。在僧格林沁的指挥下,清军骑兵对英法联军从左翼到右翼的宽大正面发起集团冲锋。清军马队大声喊杀,奋不顾身,其勇气连敌人也为之动容。然而,最终,清军伤亡上千人,英法联军阵亡仅12人……清军惨败。德里松伯爵的《翻译官手记》中这样写到:“敌人已经两次被打退,却还没有认输,正准备横下一条心来争夺通道。”“中国人现在可不是躲在城墙的后面或由工事掩护着来进行战斗,他们现在已挺身而出。在那里,皇帝的鞑靼禁卫军,帝国军队的精华正聚集在首都的大门口。在桥的正中央,冒着枪林弹雨,他们的一位官长骑着马站在前面;他挥舞着黄旗表示挑战,尽管隆隆的炮声盖过一切,可是他还在高声呼喊着。在这位英勇的官长的周围,桥栏的大理石块四散飞舞,我们的炮弹造成了成批的杀伤。死神一刻也没有歇手,却并没有吓倒这些不灵活,然却勇敢的斗士,他们寸步不退。”

战后,敌人虽称赞了蒙古骑兵的勇气,但也认为,这是“一场引人发笑的战斗”。显然,所谓“引人发笑”,指的是清军这种过时的,自杀式的作战方式!

实际上,对英法联军火力已有所认识的大清统治者已经认识到夜战、近战是取胜的唯一机会了。然而,关于野战、近战的构想,始终只停留在设想阶段,最终,清军到底还是选择了正面冲击的战法。

清文宗的指示:夜战、近战

大清已经多次领教敌军的火力优势了。因此朝廷连续做出重要指示,指出要扬长避短,以夜战、近战打击敌人。

9月18日,清文宗的谕令指出:“该夷所恃火器猛烈,总须以奇兵抄袭,挫其前锋。”


僧格林沁

为此,清文宗指示,除僧王“督兵迎截”外,还令人“广集民团,多方激励”,“一旦张家湾开仗,即令津郡民团截其后路,痛加剿洗”。显然,这是要抓住敌军兵力不足、孤军深入、粮弹供应困难的弱点,削弱敌人。

9月19日,清文宗又发谕令,介绍了从拿获奸细处整理的敌军战法:“逆夷用兵,马队在前,步卒在后,临阵则马队分张两翼,步卒分三层前进。前层踞地,中层微俯,后层屹立,前层先行开枪,中层继之,后层又继之。”

针对这种作战特点,清文宗认为应采取相应对策。

“我军若迎头轰击,马匹一经受伤,必然惊溃,惟有斜抄横击,轰毙必多”。这是明确反对正面迎头冲击!

派马步劲旅绕至敌后,“并采用暗袭之法,于夜间更番出击,使其自相惊扰”。这是明确的,关于夜战的指示。

“能以鸟枪、刀矛等短兵相接,则可操胜券”!这是明确指出了争取近战歼敌的思路。

最后,清文宗强调:“军情变换靡常,总在出奇制胜”。强调出奇制胜!

可以说,战前,清文宗提出的作战构想原本也是有利于扬长避短,比较切合以弱敌强实际的。


僧格林沁

缺乏军事经验的清文宗都能有此认识,军事经验更丰富的僧王就更应有此认识了。

在与太平天国北伐军作战表明,僧王也绝非一介莽夫,其进退战守也颇有章法。然而,到最后,清军到底还是采取了最不理想的“迎头轰击”的战法。这又是为何呢?

构想失败1:战和不定,时间已过

大清对作战的预测,是建立在此前对太平天国作战经验基础上的。

几年前,林凤祥、李开芳的军队也逼近京师,被僧王所败。

当时,双方的作战,往往旷日持久,动辄持续数日,甚至数月。这一情况下,大清“截其后路”、“夜间更番出击,使其自相惊扰”的疲敌、弱敌自然是有充分施展空间的。

此时,英法联军这种近代军队,其作战节奏显然要快于太平军。不过,大清也并非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做这样的事情。

英法联军8月24日即夺取天津,而且,如果要进攻北京,尚需补充军需物资,一时无力急进。可以说,利用这段时间,全力组织,大清是有可能疲敌、弱敌的。然而,大清却战和不定,并无定策。直到9月7日,大清才下定决心与敌“决战”。


大沽口之战

诚然,在华北平原紧急修筑防御系统,与大沽口的防御工事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已经深入内陆的联军同样无法得到威力巨大的舰炮支援。因此,节节抵抗,清军即便不能挡住敌人,但迟滞敌人的推进是有可能的。

然而,僧王另有想法。

大沽炮台之战中,清军分守工事,结果被联军迂回打击,各个击破。因此,僧王总结教训,认为必须“野战”才能充分发挥“驰骋之力”,“断不可株守营垒,转致受敌”。

因此,在张家湾,僧王的部署看起来做出的就是速战速决的部署。

清军在兵力部署上前少后多,第一线多是马队;而且,清军并没有构筑多层次的野战工事。显然,僧王的设想,就是骑兵施展驰骋之力,打乱联军队形,然后后续步兵跟上打击敌人。即便骑兵冲击不利,后方依托步兵,也能立于不败之地。

这个套路,僧王在对林凤祥等人的作战中多次使用,屡试不爽。

然而,联军不是太平军。骑兵冲击时,联军突然发射火箭数百枚,马匹惊骇,回头奔驰,冲散了步队,全军大乱。结果,清军全线撤退,联军乘胜推进,当日就占领了通州。


张家湾的迅速失败

张家湾的迅速失败,以及联军的迅速推进,使清军已经无法再退!

此时的联军都已经攻到如今的六环以内了。除非决心放弃京师,否则,清军已经没有运动防御的回旋余地了!除了在八里桥做坚决抵抗,清军已别无选择了!

战机

20日,联军马队数百人直奔八里桥附近的咸户庄,做试探性进攻,为僧王击退。21日,联军分三路对八里桥阵地发起攻击!

在大沽炮台之战,僧王已形成了“断不可株守营垒,转致受敌”的认识。因此,僧王当然不可能单纯死守,他当然要寻找机会主动出击。

想什么来什么,很快,僧王发现了战机!

联军搞来的中国向导不愿带路,居然想办法半路跑走了。如此,联军的行动“陷入极大的窘境”,三路部队脱节。清军看起来有了抓住机遇,痛击不路的机会。

八里桥之战形势图

而南路的法军南路科利诺旅的情况看起来更为糟糕。一方面,该旅的炮兵远远落在后面,无法立刻提供火力支援。要知道,张家湾之战,清军骑兵冲锋失败,清军认为主要就是败给了炮火!另一方面,联军的骑兵当时也距离该旅较远,无法给步兵提供保护。更有利的是:该旅的正面,正是胜保所部。僧王骑兵插入后,看起来可以与胜保部夹攻该敌!

战机出现,僧王立刻发起骑兵冲击!

再一次,沉重的一课

僧王的进攻部署,基于其把握的情报和过往的经验。

从拿获奸细处,清军整理了敌军的战法:“逆夷用兵,马队在前,步卒在后,临阵则马队分张两翼,步卒分三层前进。前层踞地,中层微俯,后层屹立,前层先行开枪,中层继之,后层又继之。”因此,清军认为,攻击这种线列步兵,只要攻其侧翼,“斜抄横击,轰毙必多”。

坦率地说,清军把握到的情报基本符合联军的基本作战法,只是稍有偏差(随着火力持续性、速度增强,联军已经只用两列队形)。

不过,清军不知道的是:作为近代部队,法军的作战方式已经非常丰富了,绝不只会一样。尤其是,在北非殖民战争中,在与同样擅长骑兵冲击的北非敌军作战时,法军已经形成了专克骑兵突击的步兵阵型。

法军阵型示意图

因此,法军将两个猎兵连展开成两个圆阵。如此,法军可以应对多个方向的威胁,并不会因为所谓的“斜抄横击”而陷入混乱。法军凭此给清军骑兵以相当大的杀伤。

尽管如此,凭借兵力优势,如果清军骑兵以最快的速度冲上去近战,必然能给敌相当杀伤,而且,即便后续敌人炮兵跟上来,亦难以发挥作用!

可是,蒙古骑兵却展现起古老的,不合时宜的“骑射传统”。

他们没有以最快的速度突击,而是一边推进,一边以火绳枪射击。

正如后来胜保所述:清军骑兵“非初经行阵,纪律未娴,即亦专用火器,不能奋身专刺”。如此,清军缓慢推进,没有抓住时间不顾一切靠近敌人实施近战,错过了稍纵即逝的机会。随着法军炮兵抵达战场,施展火炮,清军骑兵再一次陷入绝对被动。

僧格林沁的兵种不适合打夜战

僧格林沁部队的核心力量是一万名蒙古骑兵,蒙古骑兵最擅长打开拓地作战,不擅长攻击营地和堡垒。按照冷兵器时代的作战方式,僧格林沁想要最大程度的发挥蒙古骑兵的优势,就要把战场选在一个开拓地上,趁着白天的时候,一群骑兵猛冲上去,将敌人砍成肉泥。


僧格林沁

八里桥之战僧格林沁就是这样做的,可以说僧格林沁的想法没有任何问题,只是遇到的对手不同了。以往蒙古骑兵面对的都是手持弓箭的步兵,骑兵只需要扛过一轮箭雨,就能够冲到对方阵地。而僧格林沁面对的敌人,是装备着火枪和大炮的英法联军,古代轻骑兵在面对近代化部队的时候,丝毫没有任何优势。

僧格林沁忽视了战马受惊的问题

在八里桥之战爆发的时候,重机枪和冲锋枪还没有被发明,一万骑兵在短距离内进行快速冲锋,确实有机会撕开英法联军的防线。日本人在二战的时候使用“万岁冲锋”,都能够冲锋到美军的阵地,更何况是一万多名身披铠甲的骑兵。

然而僧格林沁忽视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枪炮对马匹的惊扰作用。当枪炮声响起来的时候,战马会因为枪炮的响声而四处奔跑,骑兵的阵型也因为战马的惊扰变得混乱起来。骑兵后面的步兵也会遭到骑兵的冲击,最终混乱成一团,僧格林沁的骑兵冲击计划也以失败告终。

如果僧格林沁采用近战夜战

因为英法联军和清军的装备差距明显,即使僧格林沁采用近战和夜战,清军也无法战胜英法联军。毕竟英法联军的装备是火枪和火炮,清军的装备是弓箭和大刀。清军进攻到英法联军营地附近的时候,就会遭到英法联军枪械和火炮的攻击,而清军想要攻击英法联军,至少要移动到弓箭的射程附近。

骑兵在近战和夜战中的优势并不大,在黑暗的环境里面,骑兵很难能够发挥出来冲击力的优势。如果僧格林沁想要采取近战和夜战,肯定要放弃骑兵部队,采用步兵作战。步兵的移动速度很慢,单凭步兵想要突破英法联军枪炮的封锁,成功的几率几乎为零。


八里桥之战

八里桥之战,清军之所以选择在八里桥作战,不是因为“不晓兵法”,而是缘于认知落后。

战前,大清已经有了要扬长避短,依靠近战、夜战、骚扰其后路等方式击败敌人的构想。然而,战和不定,甚至严令各部不得轻率作战,束缚了自己的手脚,放任敌人补充力量,错过了利用其孤军深入,实施破坏、骚扰,疲敌、弱敌的机会。到敌人补充完毕,迅速进攻时,清军如不能在正面迟滞拥有火力优势的敌人,所谓夜战骚扰、后路骚扰都不可能实现!

而在正面作战时,僧王在大沽炮台之战,认识到敌军攻坚战的厉害,遂专意野战,故不重视构筑野战工事,完全压宝于骑兵的驰骋之力。

既然要施展驰骋之力,那通州平原无疑是最好的地形了!

野战时,清军虽认识到敌人火力强大,当头猛攻不利,但又认为只要“斜抄横击”,就能“轰毙必多”。

坦率地说,僧王抓住敌人短暂的混乱,果断发起进攻,是符合当时国内战争经验的,也表明他是一位富有丰富经验的指挥官。

然而,清军与对手的差距是全方位的。联军不但攻坚战厉害,野战更厉害!不但“迎头”作战强大,面对“斜抄横击”同样有章法!


八里桥之战

蒙古骑兵保留着先辈的英勇传统,奋不顾身。然而,拿着古老的装备用着古老的战术,最终,在近代火力、战术面前一筹莫展,最终悲壮地失败了。

八里桥之战是一场实力相差悬殊的战役,清军以落后的武器装备,对阵装备着火枪和大炮的英法联军。在实力差距的情况下,即使清军有韩信这样的优良军官,也不可能击败装备优势的英法联军。近战和夜战的方法,适合于近代战争中的小规模作战,并不适合大规模的作战。因此僧格林沁宁可让一万名骑兵冲锋作战,也没有选择近战和夜战。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