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预防猝死,就看这篇!
科学预防猝死,就看这篇!
猝死如同一个隐形的嗜血杀手,潜伏在大家的身边,让人猝不及防。那么,广大职工在日常生活中该如何科学预防心源性猝死?一旦出现危急情况,该如何自救?苏大附一院心内科主任蒋廷波对此进行了解答。
心脏骤停是一大主因,及时拨打120很重要
前两天晚上,58岁的陆阿姨在起夜时突然晕倒,其家属见状,没有片刻犹豫,立即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几分钟后,救护车赶到现场,此时,陆阿姨又突发心脏骤停,车上的急救护士立即为她开展心肺复苏,并用除颤仪为她进行电除颤。
时间就是生命。陆阿姨被送至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后,医护人员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经过全力救治,她总算恢复了自主心律。为了防止陆阿姨再次发生猝死,苏大附一院心内科团队为其安置心脏植入式除颤器。目前,陆阿姨恢复良好,心脏超声等各项指标均正常,再过两天就能出院回家。
“心脏骤停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其致死、致残率较高。该例患者能够抢救成功、无任何后遗症,与其家属采取的正确院外急救措施密切相关。”苏大附一院心血管内科主任、主任医师蒋廷波介绍,心脏骤停发生的最佳急救时间只有4分钟左右,在我国,院外突发猝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只有1%,因此,家属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电话,而非自行开车前往医院,是非常明智的选择。救护车上的医护人员会及时为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并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除颤,这些均可以大大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健康生活、定期筛查不可缺,一旦发作,要牢记两个“120”
“晕厥和猝死,有时只在一线之间,因此,重视排查晕厥的心源性问题,及时治疗,是预防心源性猝死的重要一环。”对于猝死高风险患者,可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预防猝死的发生。蒋廷波介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市民由于长期食用高脂、高盐、高糖饮食,出现了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问题,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
与此同时,在男性人群中,长期吸烟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要明显高于非吸烟者。该院收治年轻心梗患者中,绝大多数有长期抽烟的习惯。此外,熬夜等不规律的生活习惯,也是心血管疾病的诱发因素之一。
市民在日常生活中,该如何预防猝死等心血管疾病呢?
蒋廷波表示,首先,大家应该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即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生活中要低盐、低脂饮食,营养均衡,积极控制体重,并做好早筛早诊工作,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
如果直系亲属中有心血管疾病患者,更要积极预防,一旦查出“三高”等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必须及时就诊,并遵医嘱进行规范干预。其次,抽烟时间越长,抽的烟越多,对血管的损伤就越大,因此市民一定要戒烟,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再次,还应规律作息,适度进行体育锻炼,如坚持进行慢跑、快走等运动,避免过度运动。值得注意的是,体育爱好者、运动员也应定期体检(体检项目最好包括运动试验),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此外,情绪波动过大也是影响心脏健康的重要因素,还应保持情绪稳定。
在很多人眼里,猝死不可预测,但实际上猝死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相关研究统计显示,心源性猝死是猝死病例中最常见的,约占所有猝死病例的四分之三。经过总结和分析,我们发现以下八大因素与猝死的发生有较为密切的关系。
年龄:猝死的高危年龄从四十岁左右开始,一直持续到六十多岁,中年正是疾病形成的高危时期。当前工作节奏快、生活压力大、熬夜加班、饮食不规律、嗜烟好酒等,让大家很容易出现“三高”。而因为生活的忙碌,这些疾病又没有很好地得到控制,最终导致了以冠心病为首的心源性猝死。
性别:男、女皆可发生猝死,但男性比女性高发。其主要原因是男性生活压力大,导致情绪波动较大,同时男性抽烟、酗酒的比例也更高。
季节:环境温度的剧烈波动是猝死的重要诱发因素之一。比如在严寒或酷暑的日子里,强烈的温度波动不仅给人带来身体感官上的不适,还会导致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激活,从而诱发血压、心脏电活动的剧烈变化,最终诱发猝死。
生活不规律、抽烟、酗酒: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虽然看上去可控,但现实生活中实施起来极为困难。长期不良生活方式会导致身体发生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一方面促进了心、脑血管缺血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又可在短时间内诱发交感神经过度激活,增加心、脑的耗氧量,加剧心脑供血、供氧的不足,从而诱发猝死。
心理障碍和情绪波动:古书上就记载有金乌珠和牛皋发生猝死的故事,前者是盛怒,后者是过喜。从现代医学经验分析,这两个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是心源性猝死的受害者。如今类似事件不胜枚举,大到地震、战争,小到工作压力、人与人争吵等,均可诱发猝死。情绪剧烈波动时,人体的交感神经被过度激活,可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心室颤动,以致猝死。
过劳和不科学的运动:过劳者往往生活压力大、责任心过强,同时伴随着体力透支、情绪低落,甚至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严重者亦可诱发猝死。
此外,平时缺乏锻炼的人突然过度运动,或者剧烈运动时身体本身有不适,但仍然坚持运动。这些不科学的运动行为也是猝死的危险因素。
- 暴饮暴食和肥胖:肥胖是猝死的危险因素之一。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的数据,目前中国的成年人中已经有超过一半的人超重或肥胖。
肥胖可能伴随众多潜在的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动脉粥样硬化等。肥胖者不仅很难管住自己的嘴,也大多缺乏科学合理的运动,或伴有心理障碍等危险因素。因此肥胖者成为猝死高危人群不足为奇。
- 常见病控制不佳: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等常见心脑血管疾病都是猝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其中,疾病控制欠佳的患者危险性更高。只有把相关疾病控制好,才能降低猝死发生率。
而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忽视体检,错过了将这些基础疾病扼杀在萌芽时期的机会。很多患者没有症状,不知道自己身患疾病,科学控制也就无从谈起,最终导致各种严重健康问题。
请大家对照上述八项因素,看自己是否存在健康隐患。如果超过其中的任意六项,说明您已经进入猝死高危人群的行列,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控制或治疗,方能远离猝死的威胁。
一旦发生急性心梗,该如何有效救治,避免引发猝死?
蒋廷波表示, 应留意急性心梗发作前的“警报”,尽早识别心肌梗死并及时治疗,一旦出现胸闷、胸痛等“前驱症状”,千万不要心存侥幸,一定要尽快前往医院,因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时间就是生命。
心梗发作时要牢记两个“120”,即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电话,尽量不要开车自行前往医院;选择具备介入治疗条件的医院,争取在发病120分钟内开通血管,如此才能避免延误最佳救治时机。
本文原文来自引力播、健康中国、苏州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