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炎症性肠病中的肠道微生态失调:发病机制和治疗策略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炎症性肠病中的肠道微生态失调:发病机制和治疗策略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0928A002EK00

肠道微生态失调作为诱发炎症性肠病(IBD)的重要因素是目前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关注的新热点。本文通过回顾研究进展并分析现存问题,为IBD的预防和诊治提供新的启发。

肠道微生态与IBD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以慢性和复发性炎症为特征的免疫性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但发病机制仍未阐明。随着研究技术的进步,肠道微生态失调在IBD进展中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肠道微生态疗法,包括使用微生态调节剂、粪菌移植和噬菌体疗法等,是IBD治疗的研究热点。本文主要从肠道微生态失调的角度回顾了IBD发病机制和创新疗法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现存问题为读者提供启发。


图1 图文摘要

肠道微生态作为生物屏障的主要功能组分,在生理状态下可以直接抵抗病原体的定植,并且通过参与新陈代谢、保护肠上皮屏障和调节免疫系统来维持肠道稳态。由于肠道轴向各节段的解剖位置和生理功能的不同以及径向解剖结构的分层,肠道菌群的种类和数量存在分布差异(图2)。


图2 生理状态下的肠道结构与菌群分布

研究表明,遗传、环境、饮食和药物等均会影响肠道微生态,这些同样是IBD的风险因素。IBD患者与健康个体的肠道菌群存在显著不同(表1)。

表1 IBD患者肠道菌群失调

微生态失衡促进IBD发生发展

IBD患者中的异常菌群会通过破坏肠上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复合物、分解黏液层、分泌致病因子和逃避抑菌肽进而造成肠道屏障损伤。穿透肠道黏液层和机械屏障的病原体通过模式识别受体触发免疫连锁反应,从而导致慢性炎症。在炎症条件下,致病菌获得优于有益菌的生长优势从而进一步加剧了肠道微生态失调。肠道微生物失调会导致代谢紊乱,异常代谢物通过破坏肠道屏障的完整性并诱发炎症反应促进IBD进展。

IBD的临床治疗

目前IBD在临床中主要使用免疫抑制药物进行治疗。抑制炎症反应可以直接减轻组织损伤,有助于重塑微生态和增强肠道屏障功能,但耐药、药物脱靶、副作用、致癌风险增加等仍然是临床治疗中的挑战。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是IBD研究的重要方向。

微生物疗法在IBD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IBD治疗中,微生物疗法在前期研究中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 微生态调节剂包括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等在大量临床试验中显示可诱导和维持IBD的缓解。但由于当前研究中的样本量有限、变量难以控制以及存在个体差异,部分指南尚未将微生物调节剂作为IBD推荐治疗方案。

  • 粪菌移植作为一种新兴的微生物疗法,旨在将经筛选和处理的健康供体粪菌菌群移植到受体的肠道以重塑肠道微生态。它已被用于治疗艰难梭菌感染,但IBD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 噬菌体疗法通过应用外源噬菌体调节肠道菌群结构来改善IBD。作为新型治疗策略,其临床应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仍需更多高质量临床试验的支持。随着合成生物学的发展,优化的噬菌体可能为IBD治疗带来新的思路。

类器官模型的发展与应用

为了给微生物疗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优化肠道微生态的临床前研究至关重要。类器官模型的发展为IBD与肠道微生态研究提供了新的平台。显微注射、3D类器官极性反转、类器官线性化和微流控芯片等技术的逐步发展有助于IBD发病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此外,类器官还可用于探索潜在的治疗策略。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