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当机器模仿而不是创造时:为什么 AI “艺术”不是真正的艺术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当机器模仿而不是创造时:为什么 AI “艺术”不是真正的艺术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Q1UU59R0556APK2.html

新研究揭示对人工智能艺术的偏见无法战胜人类意图的影响

在过去的一年里,OpenAI的DALL-E等人工智能工具已经改变了艺术创作的方式,使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简单的文本提示生成复杂的图像。虽然这让创造力变得民主化,但它有可能将艺术沦为批量生产的产品,剥夺了根植于人类努力的情感和意义。随着人工智能接管越来越多的创造性角色,它威胁着我们所理解的真正的创造力。哥伦比亚商学院教授Sheena Iyengar的研究表明,艺术家不应该生活在恐惧之中——这表明人们普遍认为人工智能创作的艺术不如人类创作的艺术有创意、技术含量低、令人印象深刻。

在题为《对人工智能艺术的偏见可以增强对人类创造力的认知》的研究中,Sheena Iyengar教授和哥伦比亚商学院博士生C. Blaine Horton Jr. '25和Mike White '25研究了人工智能标记的艺术如何影响公众对人类创造力、独创性和天赋的看法。研究表明,人造艺术被认为更精湛、更有创意、更有价值,尤其是与人工智能标记的作品相比时。在实验中,研究人员一致发现,参与者认为被标记为人造的艺术比被标记为人工智能制作的相同作品具有更高的技巧和更高的感知价值。这挑战了人工智能的存在会损害人类创造力的观点,发现对人工智能艺术的固有偏见可能会增强人们对人造艺术的评价。

哥伦比亚商学院ST Lee商学教授Sheena Iyengar表示:“人工智能工具发展迅速,引发了人们对人类创造力可能失去其独特价值的担忧。然而,我们的研究结果揭示了一个有趣的细微差别:当观众将人工智能生成的作品与人类创作进行比较时,他们往往认为人类的作品更令人印象深刻。这种对人工智能的偏见源于人们认为人工智能无法传达我们本能地与艺术联系在一起的深刻情感,这再次证明了人类创造力的特殊共鸣。”

研究团队从2017年到2023年对2,965名参与者进行了一系列六次对照实验,以调查对人工智能制作的艺术品的偏见,研究归因标签如何影响不同场景下对技能、创造力和市场价值的认知。在一个例子中,参与者查看了标记为人工智能制作或人造的单个图像,并根据技巧和货币价值对其进行评级,结果显示他们对带有人工智能标签的艺术品存在偏见,认为相比之下,人工智能制作的艺术品技巧较差且更便宜。在另一个版本中,参与者对两幅图像进行了评级,其中一幅标记为人工智能制作,另一幅标记为人造。这使得团队能够分析直接比较如何提高对人类创造力的欣赏。在最后一次迭代中,他们评估了人类使用人工智能创作的艺术品,将其标记为人机合作。合作标签略微缓解了偏见,但与纯人造艺术品的认知不符,表明虽然人工智能可以模仿创造力,但它不能完全取代人类触感的价值。

其他要点:

  • 人工智能艺术的情感识别:尽管存在偏见,人们仍然欣赏人工智能艺术的情感和视觉吸引力,这表明审美影响并非人类创作所独有。
  • 人类贡献的认知度提高:与纯人工智能创作的作品相比,协作艺术(人类 + 人工智能)被认为具有更多的人类投入。与纯人类创作相比,这种认知发生了变化,纯人类创作被认为对协作的贡献较少。

艾扬格教授表示:“艺术家不应该担心人工智能取代他们的作品或削弱人类创造力的价值。人工智能可以成为一个强大的工具,使人机合作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提升而不是抹杀人类才能的独特作用。”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