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针灸结合,告别不寐(失眠)
中药针灸结合,告别不寐(失眠)
不寐是中医病名,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通俗称为失眠)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影响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和健康。多为情志所伤、饮食不节、劳逸失调、久病体虚等因素引起脏腑机能紊乱,气血失和,阴阳失调,阳不入阴而发病。病位主要在心,涉及肝胆脾胃肾,病性有虚有实,且虚多实少。治疗以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为原则。
中医上讲,人由于被七情所伤,即恼怒、忧思、悲恐、惊吓而导致气血、阴阳失和、脏腑功能失调,以至心神被扰,神不守舍而不寐。中医对失眠有很多的治疗方法,除中药辨证治疗外,常用的治疗失眠的方法有针刺治疗、耳穴压豆、隔药物灸、药物贴敷等。除此之外,常配以电针、红外线照射等辅助方法。一般情况下,每次治疗约需30分钟左右,失眠较为严重的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
治则:调和阴阳、宁心安神
一.中药治疗(中药饮片、中药膏方)
《失眠症中医临床实践指南》将失眠症分为以下九种类型。
- 肝郁化火型:代表方:丹栀逍遥散。
- 痰热扰心型:代表方:黄连温胆汤。
- 胃气失和型:代表方:保和丸。
- 瘀血内阻型:代表方:血府逐瘀汤。
- 心火炽盛型:代表方:栀子豉汤。
- 阴虚火旺型:代表方:黄连阿胶汤。
- 心脾两虚型:代表方:归脾汤。
- 心肾不交型:代表方:交泰丸。
- 心胆气虚型:代表方:安神定志丸。
二.基本治疗——针灸
- 心脾两虚者补益心脾,心胆气虚者补心壮胆,均针灸并用,补法。
- 阴虚火旺者育阴潜阳,只针不灸,平补平泻。
- 肝郁化火者,平肝降火,痰热内扰者清热化痰,均只针不灸,泻法。
主穴:神门、内关、百会、安眠。
辨证论治:
①心脾两虚加心俞、脾俞、三阴交补益心脾、益气养血;
②心胆气虚加心俞、胆俞、丘墟补心壮胆、安神定志;
③阴虚火旺加太溪、太冲、涌泉滋阴降火、宁心安神;
④肝郁化火加行间、太冲、风池平肝降火、解郁安神;
⑤痰热内扰加中脘、丰隆、内庭清热化痰、和胃安神。
三.其他治疗
耳针
取心→肾→肝→脾→胆→神门→皮质下→交感。毫针刺法或压丸法。
皮肤针
取印堂→百会→安眠→心俞→肝俞→脾俞→肾俞。叩刺至局部皮肤潮红为度。
建立良好睡眠习惯
找出失眠患者不良的生活与睡眠习惯,从而帮助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
(1)睡前不要喝茶、咖啡等兴奋性饮料。
(2)睡前关闭音响,拉好窗帘,关闭灯光,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3)在医生指导下按时服药,及时治疗相关疾病。
(4)睡眠姿势:一般采用右侧卧位,尽可能不要仰卧、俯卧。
中医科综合二病区运用中医辨证论治思维,采用针灸、中医适宜技术与中药内服、中药膏方配合的方法辨证施治,全面调节人体的脏腑经络,使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平衡,已达到养心、宁心、镇静、安神的作用,可以明显的改善睡眠,疗效显著!
本文原文来自安庆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