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过得怎么样?快来看看古人怎么过
假期过得怎么样?快来看看古人怎么过
国庆假期已经过半,大家过得如何?节假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各个时期也有不尽相同的休假制度。今天一起来看看古人怎么放假?假期都做些什么?或许能带给你一些灵感。
不同朝代不同的休假制度
汉代
朝廷制定了较为完备的休假制度,当时规定官员每工作五天可以休息一天,称为休沐。如《初学记》记载“休假,亦曰休沐。”那时的官员晚上是要住在官署的,工作五天后要回家好好洗洗澡,休息休息,再利用这个时间探亲访友、宴请宾客等。汉代也有节令假期,主要包括腊日、伏日和冬至、夏至等。
唐代
实行轮流值班制,官员们不用每个工作日都住在官署值班,因而休息时间大幅缩水。唐代的假期改为每十天休一次,固定在每月的初十、二十和最后一天休假,称为旬休。如《滕王阁序》中有“十旬休假,胜友如云”的句子。每个月三旬,休息三次,称为上浣、中浣和下浣。浣也是洗的意思,可见旬休相当于原来的休沐。
明代《晞发图》
宋代
各类节日名目最为繁多,堪称历朝之最。宋代官员请病假称为“寻医”,需要两名同级别的官员作为担保,一次最多可以请假一百天。
明代
每月三天的旬休取消了,节假日也少多了。
丰富多彩的假期生活
回家探亲、外出旅游、宅家休息,这是我们目前主要的假期休闲方式。在古代,没有手机、没有外卖、没有电脑,但休闲生活却比我们还丰富,其中不乏一些寄情于山水的娱乐活动。
曲水流觞
曲水流觞,是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传统习俗,后来发展成为文人墨客诗酒唱酬的雅事。王羲之《兰亭集序》就记录了上巳节诗人们的集会:“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三月上巳日,大家坐在河渠两旁,在上游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既是娱乐消遣,又可以祛除不祥。朋友们欢聚在一起,在山林水涧处,激扬文字,作诗取乐。
北宋的欧阳修在被贬滁州期间,用《醉翁亭记》记录了周围的山水景色和游人游玩的欢乐场景,抒发了作者对山水之乐的喜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明 许光祚 兰亭图并书序卷(局部) 图片源自央视新闻
泛舟垂钓
划船是古人秋游时不可或缺的传统习俗。对古人而言,暑气渐止,秋意冉冉,秋天不仅是收获的季节,也是出游的最佳时节。文人墨客们纷纷乘舟泛湖,赏月吟诗,将一腔诗意洒满江河湖泊。
在明末陈洪绶的《秋江泛艇图》中,以木叶丹黄的秋林为前景,江上游人悠闲划艇为远景,勾勒出一幅秋日宁静清逸的画卷。从清代禹之鼎画的《秋江晚棹图轴》中可以看到一叶小舟泛于江上,舟上的文士抱膝闲眺,妇人手持折扇击节唱曲,船工正卖力地撑着船篙,一派乘船秋游的惬意景象。在江南地区,人们秋天还有吃螃蟹、钓鱼的习俗,有“秋钓边”的说法。其含义就是,每到寒露时节,气温快速下降,深水处太阳已经无法晒透,鱼儿便都向水温较高的浅水区游去,便有了人们所说的“秋钓边”。
清 禹之鼎《秋江晚棹图轴》(局部) 图片源自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