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医学堂 | 每周一穴·跗阳
道医学堂 | 每周一穴·跗阳
属足太阳膀胱经,是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蹻脉的交会穴,是阳蹻脉的郄穴。穴有清头风、疏筋络之功,是治疗头、腰、膝、踝等疾患的常用效穴。
图源于灸大夫网站,侵权删
【穴名解】
跗,有足背之义。《庄子秋水》:“蹶泥则没足灭跗。”《龙龛手鉴》云:“足上也。”通附,从属、靠近之意;
因足太阳之络(飞扬)别走足少阴肾经,阳气将尽,从此阳经已络于阴经,实有附属阳气之意,位于足阳明、足少阳之后,相与附丽而行,穴在飞扬络穴之下,故名跗阳。
【定位】
快速取穴:平足外踝向上量4横指,按压有酸胀感处即是。
【解剖】
在腓骨的后部,跟腱外前缘,深层为拇长屈肌;有小隐静脉 ,深层为腓动脉末支;布有腓肠神经。
【主治】
头重如石,头痛目眩,腰腿痛,下肢痿痹不遂,膝胫酸重,霍乱转筋,外踝肿痛,两足生疮,寒湿脚气,癫痫,坐骨神经痛,急性腰扭伤,腓肠肌痉挛,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及其他循经病症。
【刺灸法】
刺法:
直刺0.8~1.2寸,局部有酸胀感,可向足底放散。
灸法:可灸。
按摩:用拇指指节刮按跗阳穴1~3分钟,对外踝肿痛、脚麻痹等病症具有明显疗效。
【配伍】
跗阳配环跳、委中,有舒筋活血通络的作用,主治下肢痿痹。
【所属经络】
手太阳小肠经:子午流注之申时(15点-17点当令)经络。
经脉循环:起于目内眦(睛明穴),上达额部,左右交会于头顶部(百会穴)。本经脉分支从头顶部分出,到耳上角部。直行本脉从头顶部分别向后行至枕骨处,进入颅腔,络脑,回出分别下行到项部(天柱穴),下行交会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内侧,脊柱两旁(一寸五分),到达腰部(肾俞穴),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深入体腔,络肾,属膀胱。本经脉一分支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腘窝中(委中穴)。另一分支从项分出下行,经肩钾内侧,从附分穴挟脊(三寸)下行至髀枢,经大腿后侧至腘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然后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背外侧缘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脉气交于足少阴肾经。
本经脉腧穴有:睛明、攒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 膀胱俞 、中膂俞、 白环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殷门、浮郄、委阳、委中、附分、魄户、膏肓、神堂、譩譆、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 、秩边 、合阳、 承筋、承山、飞扬、跗阳、昆仑、仆参、申脉、金门、京骨、束骨、足通谷、至阴,共67穴,左右合134穴。
· 《针灸甲乙经》:痿厥风头重、頞痛、枢股腨外廉骨痛、瘛疭、痹不仁、振寒、时有热、四肢不举,跗阳主之。
· 《针灸大成》:主霍乱转筋,腰痛不能久立,坐不能起,髀枢股胻痛,痿厥,风痹不仁,头重,时有寒热,四肢不举。
· 《太平圣惠方》:腰痛不能久立,腿膝胫酸重,筋急屈伸难,坐不能起。
· 《循经考穴编》:瘫痪痿痹,腰尻髀枢股胻痛,外踝红肿,寒湿脚气,两足生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