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引用
1
来源
1.
https://m.gushiwen.cn/mingju/juv.aspx?id=8bd8774f7bb6

想要树木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这句名言出自唐代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向唐太宗李世民进谏时提出的重要观点。这句话通过树木和泉水的比喻,深刻阐述了治国之道的核心理念。

原文与译文

原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译文:
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得高,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微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

赏析

这句话以树木和泉水为喻,形象地说明了治国之道的根本在于积累道德仁义。魏征通过对比“求木之长”、“欲流之远”与“思国之安”,强调了治国者必须重视道德修养和仁义积累的重要性。这种比喻既通俗易懂,又深刻贴切,是治疗太宗骄奢淫逸的一剂良药。

创作背景

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傲自满,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在贞观年间多次上疏劝谏,其中《谏太宗十思疏》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篇。

写作特点

文章采用类比手法,从生活常识入手说理,既亲切生动,又易于接受。同时,通过正反对比论证,增强了说服力。全文以论述为主,对同一个问题,作者往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剖析,使说理更加透彻。

总结

《谏太宗十思疏》的精神,主要是规劝唐太宗在“贞观之治”取得成就以后,仍要牢记隋亡的教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善始”“克终”,以“积其德义”,使国家得到长治久安。这篇奏疏,唐太宗非常重视,说它“言穷切至”,使自己“披览亡倦,每达宵分”。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汉族,隋唐时期巨鹿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文贞,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他的重要言论大都收录《魏郑公谏录》和《贞观政要》两本书里。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