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时狮子传入我国,随着佛教传播其地位逐步提高
汉朝时狮子传入我国,随着佛教传播其地位逐步提高
狮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象征,其形象几乎无处不在。从皇宫到民宅,从雕塑到绣品,狮子的威严形象总是与吉祥、尊贵、辟邪等意象紧密相连。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种在中国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瑞兽,实际上并非源自中国本土。本文将为您揭示狮子从西域传入中国的历史,以及它如何一步步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成为象征吉祥与威严的标志性符号。
狮子的首次传入:汉朝时期的外交礼物
狮子并非中国本土物种,其传入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章帝章和元年(87年),安息国(今伊朗附近)遣使献师(狮)子、符拔。此外,唐朝高僧慧琳也曾说过“狻猊即狮子也,出西域”。这表明中国的狮子应该源自于西域,并在汉朝时期开始传入中国。
对于这种中原地区从未出现过的,威风凛凛、霸气十足的猛兽,从黎民百姓到帝王宰相,无不感到新奇并怀有一定的敬畏之心。因此,狮子开始走入中国人的民俗生活,不仅受到礼遇,而且国人对它厚爱有加,尊称之为“瑞兽”,迅速便被抬到了与老虎不相上下的兽中之王的地位。例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便称“狮子出西域诸国,为百兽长。”
佛教传播与狮子地位的提升
狮子之所以最终能够走进千家万户,成为辟邪镇宅的瑞兽,与佛教在我国的传播密不可分。《灯下录》中有载:“佛祖释迦牟尼降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曰:‘天上地下,惟我独尊’。”由此可见,狮子在佛教中的地位极高,乃是庄严吉祥的神灵之兽。随着佛教在中原地区的广泛传播,狮子的地位也随之迅速升高。
佛教虽然早在汉朝时期就已经开始传入中国,但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开始大肆传播,并在唐朝时期达到顶峰。因此,在唐朝时期的帝王陵墓、贵胄坟宅之前开始出现石狮的踪迹,不过此时的狮子仍然仅限于陵墓坟宅,只是作为神道上的神兽,常与石马、石羊等石像摆放在一起,从而凸显出帝王与贵胄的威严气息。
从宫廷走向民间:石狮子的普及
石狮子第一次走入民间,正是出现在唐朝的坊市当中。根据程张先生《元代石狮趣谈》考证:唐朝京城居民多居住于“坊”中,其坊门多为牌楼形式,上面写着坊的名字。而在每根坊柱的柱脚上,都放置着一对夹柱石,用来固定坊柱。
后来,便有工匠开始在夹柱石上雕刻出狮子、麒麟、海兽等动物,既美观又取其纳福招瑞吉祥寓意。到宋元时期,“坊市”开始退出历史舞台,而一些有钱人为了张扬自家的声势,便将原来坊门的样式简化,改造为门楼,而原来固定坊柱用的雕刻有狮子等瑞兽的夹柱石,也被原样照搬了过来,于是石狮子开始出现在大门前。
记录有元代地方风俗的《析津志辑佚・风俗》中便有记载,“都中显宦硕税之家,解库门首,多以生铁铸狮子,左右门外连座,或以白石民,亦如上放顿。”这是我国看门石狮出现时间最早、记载最为详细确凿的记录。由此大致可以判断,看门石狮从宫廷走上民间,最晚不超过元朝。而石狮下面的方形石头基座,则显然是由原来坊柱的夹柱石演变而来的证据。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石狮逐渐成为了镇宅辟邪的重要装饰物。
乾陵石狮
从汉朝时期的外交礼物,到佛教传播中的神兽,再到民间普及的镇宅瑞兽,狮子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演变过程。如今,狮子的形象已经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的重要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