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之总纲:四念处详解
佛法之总纲:四念处详解
四念处是佛教修持的入门方法,通过智慧观察身、受、心、法四念处,破除常、乐、我、净四颠倒。四念处又称四念住,是佛教修持的入门方法。所谓四念处,就是对四种境界观察思维,安住心念,从而引发定慧的修道方式。
一、身念处——观身不净
观察身体是整个四念处禅法的基础,四念处的身念处是指:对于自己的行、住、坐、卧等明了,做到观身不净。
身念处的修行目的:通过观察自身和外身,认识到众生都是不净的。修习身念处要从观内身开始,认识到自己的身体是不干净的;然后观察外身,即他人的身体,这要从观死尸中去破除对他人身体的贪爱与执著,佛陀说众生的分段生死是既可悲又可怜的,由不得我们,死后身子变坏,剩下白骨一堆与尘土同住。通过观察自身和外身,众生便可看到,众生的身体是由皮肤、毛发、爪甲、血肉、骨骼,五脏六腑组成的,没有一样是干净的,而且最终是会变坏的,是不值得我们贪爱与执著的。
二、受念处——观受是苦
受念处是指:观察六根与外境接触时身心所产生的感受。
受念处的修行目的:通过观察六根与外境接触时所产生的感受,发觉有受皆苦。
对感受进行观察,把注意力持续放在自己感受的细微变化上。当有好的感受的时候,知道自己有好的感受;当有糟糕的感受的时候,知道自己感受不好;当感受是中性时,是无记性时,也去觉知感受当下的状况。 对身体感知感受,觉知身体感受的细微变化,当感觉舒服时,知道自己舒服;当感觉不舒服时,知道不舒服;当感觉是中性时,是无记性时,知道当前的感受。 对情绪进行观察,觉知内心感受的细微变化,当感觉心情好时,知道自己心情很好;当内心感觉糟糕时,知道自己情绪状态不佳;当感觉是中性时,无记性时,知道自己的心情不好不坏。
观受是苦,受是领受,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能够领受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界、这叫做受。受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舍受三种、当六根缘六尘时,接受不称心,不愉快的环境,心中感到非常痛苦,非常烦恼,这是苦受。如果根尘相对产生称心合意,愉快欢乐的感觉,这是乐受。可是世间之乐,乐不长久,乐极生悲,又是痛苦,所以说乐是苦因,如果逢到不苦不乐的环境,是舍受。这是心中昏昏迷迷,不喜不恶,无所记别、闷闷无知、亦是痛苦。因此说明,凡有领受都是痛苦,所以称为观受是苦。
三、心念处——观心无常
心念处是指:当感受外境时,心的作用。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贪、嗔、痴等种种烦恼上。
心念处的修行目的:通过观察外境时心的作用,认识到心念是最无常的。
观心无常,心指第六意识妄想心,此心生灭不停,缘虑尘境,种种分别,作善作恶。但我们发心修行要以第六意识妄想心为依据,所以此心是善恶的根源,此心以生灭无常为特征。我们修行就是要收住这个心猿意马,不令它东奔西驰妄想纷飞。《金刚经》说:“云何降伏其心。”就是要降伏这个妄想心。
四、法念处——观法无我
四念处的法念处是指:法尘,比如想要骂人的心想就是法尘。
法念处的修行目的:通过观察五盖、五蕴、六根、六尘等,认识到一切法无我。
观法无我,法是诸法。法指有形、无形、真实、虚妄的现象及道理,也泛指一切可供观察的对象。观察的法的主要表现在对五种障碍禅修状态的觉知、对五蕴的观察、对六根和七觉支的观察。
以上主要是四念处的内容,对我们的修行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