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明帝国的军事科技:红夷大炮与城防建筑的革新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明帝国的军事科技:红夷大炮与城防建筑的革新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KNT4HBO05568JT6.html

进入17世纪,明帝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内外挑战。在东北部局势失控的背景下,明朝统治者开始寻求军事科技的革新。本文将探讨明朝军事科技的发展历程,特别是红夷大炮的引进和应用,以及徐光启在推动军事现代化方面的重要贡献。

冷兵器与热兵器的较量

朱元璋时期,明朝军队就已经配备了大量火器,但主要还是以冷兵器为主。朱元璋对明军弓箭射程有严格要求:武将要达到160步(约240米),士兵要达到120步。同时,还要求射击精度,50步内必须命中目标,弩则要求在40步内命中。

然而,明代中后期实行海禁政策,导致与外界的军事交流停滞,火器技术发展滞后。虽然明代中后期军队中火器兵比例达到三分之一以上,但这些火器技术落后,射程近、精度低,导致整体部队的冷兵器作战能力下降。

相反,满洲铁骑仍保持传统冷兵器的高超作战技能,经过长期训练和战场锤炼,形成了强大的骑兵力量。在萨尔浒等战役中,明军惨败,迅速失去了辽东控制权,仅剩关锦一线,宁远城岌岌可危。

徐光启与红夷大炮

虽然明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仍有不少欧洲人来东方传教或经商。其中一些人将欧洲先进的火炮技术推荐给明朝。欧洲在16世纪开始科学革命,西欧各国建立了火器工厂,以工业化方式生产制式枪炮。在宗教传播背景下,一批宗教人士将西方的天文、数学、农学、水利等先进技术传播到东方,引起了明朝高层的兴趣。

最早的红夷大炮是英国的一种舰载加农炮。英国炮舰在中国近海沉没后,葡萄牙人打捞出红夷大炮并卖给明朝。天启年间,明朝从澳门购入11门红夷大炮,并聘请20余名外籍炮师及一名翻译训练士兵使用。红夷大炮在战场上的表现证明了当时英国火炮技术远超明朝。

明代火炮与红夷大炮的生产方式对比

在红夷大炮出现之前,明朝的铳炮主要采用椎击打造和铸造两种方式。椎击法是用钢钻在金属管上钻出铳口,但进展缓慢且精度不高。小型火炮则采用铁板拼合方式,但存在接缝影响射击压力的问题。大型火炮采用分段铸造后拼接的方式,但有炸膛风险。

红夷大炮采用一体铸造,精度高且更安全。其铸造工艺包括制作外模和内模,外模用整木刨成炮身样式,涂抹胶黄泥和细黄沙,绑上铁丝作为骨架。内模则以铁柱为核心,外涂泥层。内外模完成后,浇入铁水或铜水,最后进行精细加工。

红夷大炮的射程与炮管角度有关,平度时射程约为268步,45度时最远。明朝还引进了多种型号的火炮,如半蛇铳、大铳、倍大蛇铳、飞虎铳等。徐光启的学生孙化元撰写的《西法神机》和焦勖的《火攻挈要》都体现了西方科技的影响。

徐光启的科技贡献

徐光启出生于上海县,早年科举不顺,后在广州结识西方传教士,对宗教产生兴趣。1597年中举,1603年加入天主教,次年高中进士。他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理》,邀请郭静居在上海传教,并翻译大量科学著作。1620年,他以优惠价格购入四门红夷大炮,成为明朝自制火炮的基础。其学生孙化元成为火炮专家,对火炮制作和火药配比有深入研究。

明帝国的城防工事

早期城池多由砖石和土木筑成,外围有护城河。明末辽东战争中,双方都大量使用火器。为应对火炮威胁,明朝开始采用西方城防建筑理念。徐光启建议在城墙上建造三角形、棱形或圆形敌台,并按西洋方式架设火炮。这种设计能减少射击死角,增强防御能力。

徐光启的学生孙化元在山海关等地构筑西式炮台,魏学谦提出在敌台外建三角附城,韩霖则提出降低炮台高度以减少命中率。这些改良措施体现了明朝在军事防御上的现代化尝试。

结语

明帝国最终的结局,是内外战争双重打击的结果。虽然天灾人祸不断,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统治者的无能。崇祯皇帝不断自毁长城,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始终是人。历史的潮流无法阻挡,只能延缓其进程。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