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叶集:日本最古老的诗歌总集
万叶集:日本最古老的诗歌总集
《万叶集》是日本现存最早的一部和歌集,收录了从公元四世纪到八世纪六十年代末450年间长短诗歌4500余首。这部诗集的作者群体极为广泛,既有天皇、皇妃、皇子,也有浪人、乞丐、妓女,几乎囊括了当时日本社会各阶层的人物。署名和不署名的作者达几百人之多,其中署名作者有500多人,多为地位显赫的社会名流和专业诗人。
八世纪下半期出现的《万叶集》全书共二十卷,收和歌(包括长歌及短歌等体裁)共四千五百余首。按内容可分为杂歌、相闻、挽歌等。杂歌涉及面广,四季风物、行幸游宴、狩猎旅行等都在表现之列;相闻大多是恋人、朋友、亲人之间感情上相互闻问的诗歌;挽歌主要指葬礼上哀悼死者的诗歌,也有临终遗作和后人缅怀之作。此外,诗集还广收了口头流传的民谣《东歌》和《防人歌》。前者是流传在日本东部的民歌,后者为戍边兵士的诗歌。两者均表现纯情、质朴的风格。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诗集还选入两首《乞食者歌》,倾诉了社会最底层的平民和奴隶的心声。从形式上看,诗集主要分为长歌、短歌、旋头歌3种。其中长歌265首,短歌4207首,旋头歌62首,另有连歌、佛足石歌各1首及汉诗2首,汉文22篇。
《万叶集》的出版背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后,日本基本结束了原始共同体社会。四、五世纪,在大和地方兴起的强大豪族天皇氏,逐步统一了日本,建立了“大和政权”。特别是七世纪以后,日本的中央政权与中国隋、唐王朝直接往来更多,派遣了十数次大规模的遣唐使团及留学生、学问僧等到中国学习;这种措施先后持续二百余年之久,足以说明处于上升阶段的古代国家的进取精神。710年,随着日本皇室迁都平成京(今奈良),日本历史进入了奈良时代。奈良时代应该是一个少有的“太平盛世”时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可以说奈良文化的繁荣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此。同时另一方面,当时中日两国的频繁的文化交流,作为当时封建经济最为发达的唐朝所传入的先进的文化,技术及学术思想都为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在此期间亦涌现了无数杰出的使者与僧人,如鉴真,吉备真备等。传入的文化给日本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促进了奈良文化的形成,而善于思考,勤于学习的日本民族亦对其进行了融合与创新,形成了具有日本自己民族风格的东西并不断发展。
《万叶集》成书时,日本还没有自己的文字,全部诗歌都是借用汉字即万叶假名记录下来的。它的最大贡献在于摆脱了汉诗的窠臼,用日本民族语言,把不定型的古歌谣发展为定型的民族化、个性化的诗歌形式,为后世诗歌创作树立了典范。《万叶集》同时也是中日友好交往和中国文学对日本古代文学发生影响的明证。它以中国诗歌的题材,形式和分类方法为借鉴,采用汉字作注音符号,收编了部分汉诗,同时直接反映“遣唐使”来唐情况的诗歌。
《万叶集》与《古今集》、《新古今集》并称三大歌集。《万叶集》编撰之后,和歌创作有所衰落。公元905年,醍醐天皇正式下令,命令宫廷诗人,被称为平安时期和歌圣手的纪贯之与纪友则、凡河内躬恒、壬生忠岑四人成立机构,组织人力编撰一部大型和歌集。编撰的目的是收集自奈良时代末期《万叶集》成书之后到平安时代初期一百三十余年以来的作品。初拟名《拟万叶集》后经天皇改名为《古今和歌集》(简称《古今集》)。编撰历时九年,914年全书基本得以完成,但编撰者之一的纪友则未及书成即已辞世。纪贯之领头呈上所编,并为其撰写了有深远影响序言。
从风格上看,《万叶集》受唐风影响,《古今集》则带有更多的日本特色,这也是文化发展的必然。比如《万叶集》受唐诗影响,吟咏的是花草多是牡丹梅花一类;而在《古今集》中则转为欣赏樱花红叶。对于诸如“昙花一现”、“烟销云散”的事物,中国人是不屑的,而在《古今集》中吟咏的则是飘零无寄的红叶、转瞬即逝的晨露等。熊熊燃烧的金阁寺和伫立不倒的万里长城;三日即落的樱花和凌寒怒放的梅花,这是民族审美的差异。当然,艺术并没有国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