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布鲁氏菌病,远离“懒汉病”的威胁
了解布鲁氏菌病,远离“懒汉病”的威胁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人通常因接触染病的牛、羊等动物或其污染物而感染。该病可引起患者长期发热、多汗、乏力、关节疼痛等全身症状,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布病虽然致死率不高,但它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令人担忧的是,近年来我国布病发病率不断上升,已成为危害人畜健康的重要传染病之一。
布病有哪些临床表现?
布病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这给诊断带来了一定困难。
布病最常见的症状主要有:
发热:是布病患者最常见的症状。典型的热型为波浪式起伏,即发热与不发热交替出现。目前多数患者表现为长期低热或弛张热。
多汗盗汗:多汗也是布病的突出表现,夜间尤为明显。热退时,患者常大汗淋漓,汗湿衣被。
乏力:患者常感到全身无力,嗜睡,被称为“懒汉病”。
关节肌肉疼痛:急性期患者多为全身多处游走性疼痛,慢性期患者疼痛常局限在腰背部或髋部。
此外,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睾丸炎等多系统受累表现也时有发生。一旦病情迁延不愈,患者的生活、工作及学习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布病主要经接触传播,3种途径需警惕
根据现有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布病主要有以下三种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这是布病最主要的传播方式。直接接触染病动物及其分泌物、排泄物、胎盘和流产物等,都可能导致布病感染。兽医、屠宰工人、牧民等职业人群,因经常与牲畜密切接触,是布病的高危人群。
消化道传播:食用被布鲁氏菌污染的生乳制品(如生奶酪)或未煮熟的肉类,也是布病的常见感染途径。布鲁氏菌可在生乳中存活数月之久,若饮用未经消毒的生奶,感染风险极高。
呼吸道传播:在皮革加工厂、养殖场等环境中,吸入含有布鲁氏菌的灰尘、毛屑等气溶胶颗粒,也可引起呼吸道感染。通风不良、缺乏除尘设施的工作场所,更容易发生此种传播。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尚无证据表明布病可以在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播。绝大多数布病患者的感染来源都是染病的动物,而非其他患者。
如何预防布病?
对养殖户而言,要做好以下几点:
针对布病易感人群,如养殖户、兽医、皮革加工从业者等,预防布病的关键举措包括:
坚持免疫:对健康牲畜进行布病疫苗的定期免疫接种,可有效控制布病在畜群中的传播。必要时,可联合血清学检测,及早发现染病动物。
及时淘汰:对确诊染病的动物要严格隔离,并尽快淘汰,严禁带病畜加入繁殖群。淘汰的病畜尸体要进行无害化处理,最好深埋或焚烧。
加强消毒:对畜舍、饲养场所进行定期的彻底清洁和消毒,切断布鲁氏菌在环境中的传播途径。特别是发生流产事件后,更应加强消毒措施。
规范处置:牲畜流产物、胎盘等污染物须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避免随意丢弃。接触这些物品时,应做好个人防护。
做好防护:与牲畜密切接触时,必须佩戴手套、口罩、工作服等防护用具。接触后要用消毒剂洗手,工作服及时清洗、消毒。
对于普通民众,最重要的是:
避免饮用生奶:牛奶、羊奶等奶类制品要彻底消毒后方可饮用,宜在煮沸或高温消毒后再食用。
肉类须煮熟:牛羊肉必须煮熟、煮透后方可食用,不要食用生肉、半生不熟的肉制品。
谨慎接触动物:参观牧场、接触动物后应及时洗手,尤其不要用手直接触碰动物的排泄物、分泌物等。
只要大家携手,提高对布病的警惕意识,掌握必要的预防知识,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就一定能有效阻断布病的传播,维护人畜健康!
结束语
布鲁氏菌病绝非“小病”,它不仅危害患者身心,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随着人类活动范围扩大和生活方式改变,布病正悄然走近我们的生活。控制布病,刻不容缓。让我们共同努力,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遏制布病的流行,共建健康、和谐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