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神秘的融合之道 | 佛寺与风水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神秘的融合之道 | 佛寺与风水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5/0221/02/43806054_1147252222.shtml

佛教作为外来宗教,传入中国后与本土文化深度融合,尤其是在建筑选址与布局上,风水的痕迹可谓俯拾皆是。中国的佛教寺院不仅是宗教修行的圣地,更是风水理念与建筑美学的绝佳体现。

佛教寺院的选址往往依山傍水,背有靠山,面朝开阔之地,这些布局无不体现着风水“藏风聚气”的风水宝地思想。

(风水宝地的理想模型)

中国古代许多寺庙志书都详细记载了寺院选址背后的风水考量。例如,《慈溪保国寺志》中提到,保国寺依托石柱山,其山势连绵、气脉悠长,堪舆家视其为风水宝地。(原文:“推其发脉之祖,乃从四明大兰而下,至陆家埠过江百余里凸而为石柱山,为慈邑之祖山,转南折东崔嵬而特立者,贸山之顶也,顶之下复起三台,若隐若伏,越数百丈为寺基,又名八面山,堪舆家调是山乃西来之结脉处”。)

而《虞山兴福寺志》则描述了虞山“环抱灵气”,为僧侣修行提供了天然的宁静与庇护。(原文:“虞山为海隅之镇发脉,自北而西迤通南迈,其首则邑治在焉,其中支最为深秀,以山形磅礴,环抱灵气所钟也。旧有寺日破山,今称兴福”。)

风水中强调“山主人丁,水主运”,佛教寺院常依此原则选址。后山为寺院提供稳定的“龙脉”,代表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前方的水域则寓意灵运源源不断。许多寺庙还会通过种植竹木、限制开发等方式保护“龙脉”,例如《普陀洛迦新志》中就明确提到,寺后山脉不可随意修建,以免破坏风水格局。(原文:“后山系寺之来脉,堪舆家俱言不宜建盖,常住特买东房基地,与太古堂相易,今留内官生祠外,其余悉栽竹木,培荫道场,后人永不许违禁建造,其寺后岭路亦不得仍前往来,踏损龙脉。犯者摈治”、“凡本寺前后左右山场,不但不可侵渔,且风水悠关,竹木务悠久培荫、斲石取泥,俱所当慎”。)

有趣的是,佛教寺院往往不建于山顶,这也符合风水“气非在山之最高处相聚”的理论。山顶常受强风吹拂,难以聚气,而山腰或山脚更易形成“藏风聚气”的格局,利于修行和寺院发展。

“四灵兽”与选址法则

佛教寺院的选址原则也常遵循风水中的“四灵兽”法则——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前方开阔,利于视野与纳气;后方有山,提供稳定与庇护;左右有山水环绕,形成天然的保护屏障。这种格局不仅满足了佛教追求清净修行的需求,也体现了风水对“生运”稳定的期望。

比如位于宁波的保国寺,其北依贸山,为“玄武山”;左辅象鼻峰,属“青龙山”;右弼狮子岩,为“白虎山”;南面的太白峰朝拱为案山,是“朱雀山”,构成了“左辅右弼,前朱雀后玄武”的理想风水格局。

寺院藏于灵山山腰之中,四周环山,形成了天然的屏障,藏风聚气,可阻挡冬季寒风,也能防止自然灾害。保国寺东面山溪沟壑环其左侧,右侧也有溪坑,寺前“慈江”泾流,犹如玉带守护寺院。

(宁波保国寺风水布局)

(宁波保国寺与周边山体关系,网络图片)

庵与舍利塔的风水考量

僧侣的居所“庵”往往选在幽静之处,如普陀法华洞庵,选址于僻静的山中,远离尘世喧嚣,符合佛教“出世”的修行理念。此外,其处于山体环抱之中,背后有山作为依靠,形成“靠山”之势,可藏风聚气;前方朝向大海,视野开阔,海水流动象征着运势流转。

(普陀法华洞庵风水布局)

佛塔作为佛教建筑的重要形式之一,选址更是非常讲究。

如天童寺千佛塔,其处于寺庙整体风水格局之中,背靠山体,从风水角度看,背后有山为依靠,可藏风聚气,给人安稳之感,也象征着有坚实的后盾。

天童寺主殿左边是青龙砂,右边是白虎砂,白虎砂更厚重。为平衡这种格局,在东南方加建佛塔以补左青龙之不足,佛塔在这样的整体格局影响之下,改善了整个寺院的气场平衡。

同时,天童寺整体坐北朝南,舍利塔也在这样的大方向布局下,能充分接纳阳光,阳气充足,使气场温暖、活跃,符合风水上对阳气的追求,有利于营造庄重、神圣的氛围。此外,寺院依山傍水,附近有溪流环绕或流经附近,为舍利塔所在区域带来了灵动的气场,象征着运势的顺畅和生生不息。

(天童寺中佛塔布局)

(千佛塔,网络图片)

佛寺布局的风水学思维

风水对佛教寺院的布局影响深远,从寺院大殿的位置到门向的选择,皆有讲究。

大殿与整体布局

风水中认为,寺院以大殿为主,大殿需居于高位,周围建筑相对低矮,形成“尊者居高”的格局。这种布局不仅符合佛教“佛为至高无上”的宗教观,也提升了寺院的庄严感。

比如保国寺内的建筑布局就是呈现层层递进的关系,从入口的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到法堂、僧房,形成“前低后高”的格局,符合风水中“步步高升”的理念。 大雄宝殿作为寺庙的核心,位于整个建筑群的中心且地势最高,符合风水中“主殿高于四周”的原则,殿前的广场开阔,作为“明堂”,寓意“接纳八方之气”,为寺庙积累人气和福运。

(宁波保国寺航拍,网络图片)

(宁波保国寺大雄宝殿,网络图片)

寺门与“气口”

风水还对寺院的开门之法产生了影响,《八宅周书》中记载——然佛门坎艮震巽离坤兑七山可开正门,惟乾山一局,辰、巽、已三向不可开正门,或从青龙首乙位出入,或从白虎首已十开门,谓之福德门,最吉。

此外,寺院的“门向”直接关系到“气口”的流通与聚集。风水学认为,为了保证“气”的通畅,“门向”与“气口”关系紧密,也就是说门向要朝向“气口”。此处提到的“气口”,意思是指寺庙前方群山的开口处或低凹处。为了达到这种风水位,最方便而最常用的方法便是通过门向的偏转使门与这一开口处相对。

浙江普陀法雨寺原本西向,但因“生气东旺”,遂将寺门改向东侧,形成了“东迎生气”的格局;浙江天台山国清寺,与普陀法雨寺类似,也把寺门偏向东南;安徽九华山拜经台寺,则是把门向调整至观音峰与金龟峰之间的“气口”,既纳灵气,又将寺院与自然景观完美融合;九华山后山六庙田广安禅院的大雄宝殿入口,也做了偏转,以此来遥对远处的低凹山峦(即气口),此种门的偏转给僧众提供了一个观景点,同时也能助力其禅修。诸如此类“顺应自然、因地制宜”的寺庙布局理念,正是风水与佛教“天人合一”思想的融合。

(普陀法雨寺入口示意,网络图片)

(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入口示意,网络图片)

(安徽九华山拜经台寺入口示意,网络图片)

(安徽九华山拜经台寺入口示意,网络图片)

佛寺建筑营造中的风水学思维

风水不仅指导了寺院的选址与布局,还深刻影响了建筑形式与建造时间。

建筑形态与风水象征

浙江天童寺内建筑布局有一现象较为特殊,即寺内只有钟楼而无鼓楼,据《天童寺志》记载,这与风水学的考量密切相关。

风水中讲究“山环水抱”“藏风聚气”,而天童寺所在地“太白峰高压千岭”,已是地势极为突出的“龙脉”之地。寺内已有高耸的钟楼,与天王殿相对峙,若再建鼓楼,反而会破坏整体的风水格局。风水术士认为,天童寺山川宏大,已具备“发越淑灵之气”的条件,但若建鼓楼,则有可能“喧宾夺主”,导致“气”失去平衡。因此,尽管寺方已备好材料并筹划建造鼓楼,最终还是因“形家”(风水师)的建议而中止。

此外,风水强调建筑的“阴阳平衡”。钟楼属“阳”,鼓楼属“阴”,两者共存才能达到平衡。但在天童寺,因地势已占“阳”位,且布局中已有足够的“阳性”元素,若再增设鼓楼,可能导致“阳盛阴衰”,影响寺院的风水气场和僧众修行。因此,天童寺至今未设鼓楼,成为建筑布局中的一大特色。

(天童寺平面示意,网络图片)

(天童寺风水布局,网络图片)

择吉

佛寺的建造时间常由风水术士推算,以求“吉日良辰”。

浙江普陀前后两寺有记载:“卜秋九月十有九日是吉”,“明抱璞禅师创修天池寺,某月日时大浙江莫干山天池寺,殿上梁,日者言不利于师,当避,其夕返宿净名庵中,夜分兴起篮与上天池,以为时已过矣,甫至山中,闻工师高唱,正上梁时也,果以是日疾,仍还庵中,数若先定”。

寺庙的建造者为避“不利之时”,深夜赶赴工地,确保建造顺利,这种虔诚与谨慎,体现了佛教对风水的重视与敬畏。

结语

风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了佛教寺院的选址、布局与建造。它不仅使佛教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也赋予了建筑更多的隐喻与象征。在东南地区,风水的影响更为显著,从乡村到宗教圣地,无不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智慧。佛教与风水的交融,不仅让寺院成为修行之地,更让它们承载了人们对自然、生命与未来的无限期许。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