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让美国人删掉了可口可乐里的可卡因?
是谁让美国人删掉了可口可乐里的可卡因?
可口可乐,这个全球知名的饮料品牌,其历史中曾包含一段鲜为人知的秘密:在100年前的配方中,竟然含有恶名远扬的毒品——可卡因。这一令人惊讶的事实,不仅揭示了药物使用历史上的一个有趣篇章,更折射出种族主义如何影响了美国社会的发展进程。
可卡因与可口可乐的渊源
19世纪末的美国,可卡因被广泛认为是一种安全的药物,可以治疗各种疾病,甚至被认为对性功能障碍有显著疗效。1884年,一位名叫约翰·彭伯顿(John Stith Pemberton)的美国退伍军医,因为南北战争中负伤而饱受吗啡成瘾之苦。他偶然发现可卡因能够有效治疗自己的成瘾问题,于是开始在自己的诊所销售添加了可卡因的葡萄酒。
禁酒令出台后,彭伯顿转而研发了一种添加了可卡因的软饮料,并用饮料中添加的两种药物——古柯叶(Coca leaf)和含有咖啡因的非洲可乐果(Cola nut),将这种新饮料命名为:Coca-Cola。这种独特的汽水迅速在酒吧和餐厅的饮料机上走红,成为中产阶级白人的最爱。
种族主义与禁毒运动
进入20世纪,可卡因的使用开始在南方黑人工人中蔓延,他们用这种药物来应对繁重的体力劳动。然而,当可卡因的使用与黑人联系在一起时,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医学期刊开始警告“黑人+可卡因的危害”,报纸则将可卡因与黑人犯罪,尤其是强奸白人女性联系起来。
面对这种社会恐慌,可口可乐公司开始淡化其产品的药用价值,强调其提神和美味的特性。然而,随着可口可乐销售网络的扩张,这种策略变得难以维持。种族主义者开始担心,可卡因可能对特定种族群体有“生物学上的倾向”,这加剧了对药物使用的恐惧。
历史的吊诡
1914年,美国通过了《哈里森麻醉品税法》,禁止在没有医生处方的情况下分销吗啡、可卡因和海洛因。这一法律的通过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南方种族政治的影响,南方立法者利用种族恐惧推动了联邦禁毒法的通过,强调保护白人妇女免受“黑奴可卡因恶魔”的威胁。
讽刺的是,与黑人和其他少数族裔的可卡因使用不同,白人妇女的药物成瘾问题被忽视,她们因医疗处方滥用而上瘾,却未被视为社会威胁。这种双重标准,揭示了历史发展中的复杂性和吊诡。
这段历史不仅展示了可口可乐品牌的演变,更揭示了药物使用、种族主义和社会偏见如何交织在一起,影响了美国社会的发展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