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非遗技艺传承的现状与未来——以黔东南苗医药、苗绣传承为例
苗族非遗技艺传承的现状与未来——以黔东南苗医药、苗绣传承为例
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苗医药和苗绣最具代表性。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正面临失传的风险。本文通过实地调研,深入探讨了苗医药和苗绣传承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各方为保护和传承所做的努力。
“(苗医药)这种非遗文化一定得保护起来。这是一个国家的根,一个民族的根。有根的东西才能源远流长。”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苗医药文化协会会员罗医生坚定地说道。
丰富的非遗资源体现了苗族深远的文化底蕴,而苗医药和苗绣是苗族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流传着“千年苗医,万年苗药”的说法。有四千年历史的苗医药通常与“神秘”、“神奇”这样的词汇联系在一起。它自成体系,尤以其内病外治的疗法闻名。苗绣则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法。它体现了苗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表达,成为记录苗族文化与历史的重要载体。
然而,黔东南州的苗医药与苗绣正面临着失传的风险。
传承苗医药与苗绣的现状与挑战
一方面,苗医药难以被学习和传承,形成影响力。近些年,苗医的数量越来越少。丹寨县苗医药文化传承协会副会长任医生表示:“2015年的时候,黔东南这边还有两千多名苗医,到现在只有四、五百人了。”
苗医采药 图源:远行客Explorer
另一方面,保护与传承苗绣并不容易。“我现在还会绣一些,但我的女儿已经不学(苗绣)了。”在凯里风情园摆摊售卖苗绣工艺品的一位大姐说道。包括这位大姐在内的很多摊主都至少掌握一种绣法,但她们的子女却没有继承这项手艺。
这种情况情况并不少见。凯里鸭塘镇中坝小学的女孩子们表示,她们的大部分时间都被写作业、看电视所占据,几乎没人专门去学习刺绣。而且,尽管一些孩子的妈妈仍掌握苗绣技艺,也很少专门去做刺绣。
导致苗医、苗绣难以传承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苗医药和苗绣的学习难度很大。尽管苗医药经过了时间的考验,但仍缺乏统一、完整的理论总结。“苗医的理论还不是很丰富。”任医生说道,“比如遇到骨折的病人,如果出现淤血就加某一味药材,没淤血就不加。这是老祖宗总结经验传下来的方法,但没人知道为什么。”
苗医们十分看中自家药方的保密性,因此大家的交流也较为有限。“(苗医药的)统一性需要大家在一起交流总结,但很多人都很保守。有的苗医可能医术很高,但你要让他分享药方就太难了。给他几百万都不一定卖。”任医生进一步提到。
除此之外,没有文字让记录和总结苗医药理论变得困难。“苗文是1960年之后才有的。虽然有了苗文,但是很少有苗族人去学习。”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元良回忆道。杨医生提到的“苗文”是指黔东南苗文的拼音方案,其基本原则是使用拉丁字母来标注苗语的发音。
因此,直至现在,学习苗医的主要方式仍是口传心授。“我从小学就跟随父亲上山采药,去认识苗药的功效作用。”独立行医二十多年的萧医生表示。
而成为优秀的苗医需要不间断地积累用方经验,这需要反复的尝试与记忆。所以即便是对苗医药有兴趣的学习者,也可能在学习过程中放弃。
与苗医药相似,苗绣的教学方式也是“手把手”。今年82岁的施洞苗绣非遗传承人张奶奶分享:“我们小时候每个人都要去学苗绣。如果你不会这个,街坊领居会取笑你。”
学习苗绣的过程十分困难。苗绣的针法非常丰富,包括破线绣、叠绣、马尾绣、打籽绣、数纱绣等,想要掌握其中任何一种都需要数个月,甚至一年以上的学习及训练。
苗绣工艺复杂绣法繁多 图源:Justina
用如此丰富的绣法把苗族历史与传说“绣活”并不容易。张奶奶表示,虽然苗绣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创造不同花纹,但大部分人还是会用刺绣记录苗族的神话故事和历史。这些丰富的纹样与生动的形态就需要创作人一针一针地去把握。“我做这件衣服用了三年!”张奶奶展示着一件满是精美刺绣的衣服。
由于在刺绣过程中需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一些人还有了“职业病”。施洞的绣娘们表示,她们绣花时一不小心就会被针刺到,腰酸、脖子痛更是常事。
除了学习难度大,苗医药和苗绣的成果难以转化为经济价值,为传承带来很大的挑战。任医生表示:“做任何事情肯定要有经济效益,否则人们可能就不愿意做。”
在凯里市风情园景区,一位售卖苗绣工艺品的摊主透露,她很难通过销售获得稳定的收益,有时候甚至几日都难以开张。另一位苗族摊主表示,她的子女在外地工作,而她自己每月只有很少的养老金,所以在市场上摆摊以维持生计。
如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剧,许多年轻人选择离开故乡追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在这样的环境下,苗医药和苗绣很难得到传承。
各方参与下的苗医药与苗绣传承
为了更好地保护与传承苗医药、苗绣非遗文化,各相关方都做出了努力。
第一政府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为了保证苗医药能更好地传承下去,文化部门要求苗医药传承人每两年都需要至少收一位徒弟。“否则非遗传承证书就会被撤销。”苗药传承人杨金贵提到。
政府还会为开苗医馆的苗医们提供一定补贴。“我们租一个平方(米)才十多块,他们(指其他店主)都是每平方米一百多块!”任医生说道,“(房租)基本上包得差不多了。”在丹寨县的热门景点“万达小镇”,包括任医生在内的6家苗医馆都享受着租金补贴。
而且,政府也为苗绣传承提供了大力支持。州政府通过整合文旅、妇联等部门资源,提高了对苗绣非遗传承人的培训力度,并大力推荐传承人参加不同的培训项目,“十三五”期间,州政府曾推荐100余名刺绣类非遗传承人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高校参加传统工艺的相关培训。
州政府也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苗绣知识产权保护数据库,以更好地保存古老的苗绣纹样。在保存这些纹样的基础上,州政府通过搭建结合企业、高校和工坊的合作团队,推出了一系列苗绣相关产品。截至2022年,州政府用“黔系列”打造了许多苗绣品牌与产品,每家企业月均销售额达200多万元。
第二本土品牌的崛起也促进了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播。苗药轻养生品牌“前养”就在传播苗医、苗绣文化方面做出很多贡献。在产品研发时期,团队与五十多位苗医对话,将传统药方与当代年轻人养生的需求精准结合,推出养生锤,鼻吸棒,足浴包等颇受欢迎的产品。
此外,前养也将苗绣作品中的经典图腾加入产品包装,以此宣传苗绣文化。在丹寨的体验店中,前养摆放着多件苗绣工艺品来展示苗族传统文化。
除了开设线下体验店,前养也通过线上渠道,比如视频号、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来宣传自己的产品,让各地的人们通过产品了解苗族文化。“我的外婆是苗绣非遗传承人,我先生是医生世家。但我没有继承刺绣技艺,我先生也没有继续学习中医,这些技艺到我们这辈就面临失传的问题。”前养创始人语凡说道,“所以我们在做品牌之前,就想把外婆和爷爷的故事融合进来,通过现代的方式重塑,创新传承。”
前养的热销产品——鼻吸棒 图源:前养微信小程序
最后,非遗传承人也做出了很多尝试。杨元良医生在凯里开辟了一片植物园,以自然友好的方式种植各类珍稀苗药。在提到打造植物园的目的时,杨医生表示:“书本上的植物跟实体的植物完全是两码事。实体植物的辨别度肯定要比书上高得多。我打造这个植物园,就是想免费提供给院校,让学生来学习。如果未来每个人都懂得预防(疾病),都懂得治疗疾病,这样子就更好了。”
张奶奶通过开展培训来传承苗绣技艺。在张奶奶的家乡,很多妇女会在带孩子、做家务之余跟着她学习绣法,贴补家用。早些年,张奶奶还会前往镇上的小学和中学教授苗绣兴趣课。“想学的人我就都会教。我们的苗族文化遗产一定要每个人都知道,要传承下去。”张奶奶表示。为了宣传与推广苗绣,张奶奶曾去过贵阳、香港、新加坡等地教学,也接受过外地的学生上门学艺。
绣娘在集市上做苗绣 图源:Justina
随着社会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度逐渐提高,相信苗族传统文化不仅能够在地方范围内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还可以借助现代方式走向更为广阔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