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起底“影视工业经济学”:从《星球大战》到《哪吒2》,从派拉蒙到“优爱腾”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起底“影视工业经济学”:从《星球大战》到《哪吒2》,从派拉蒙到“优爱腾”

引用
前瞻网
1.
https://www.qianzhan.com/analyst/detail/329/250224-0d4f3b31.html

2025年春节档电影市场异常火爆,不仅诞生了全球票房新纪录的《哪吒2》,同期上映的《唐探》、《封神2》和《射雕》等影片也引发了广泛讨论。近年来,公众对电影的关注点已从单纯的明星八卦转向更深层次的产业话题,如电影技术、成本控制等。本文将从影视工业发展的历史脉络出发,探讨两个核心问题:为什么经过百年发展,影视行业仍未能形成一套有效的经济模型?为什么资本依然对这个高风险行业趋之若鹜?

工业与艺术:影视的两面性

"电影是介于艺术和工业之间最难平衡的东西。"——英国纪录片作者保罗·洛塔在《世界电影史》中如是说。

自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放映《火车进站》以来,影视行业的发展始终离不开工业技术的进步。麦克·塞纳特开创的系列式戏剧和独立流水线生产模式,奠定了影视工业的基础逻辑。

大多数工业产业都遵循古典经济学理论和边际成本递减规律:在给定的资本和劳动力条件下,技术是影响成本的主要因素,随着技术进步,单位成本会持续下降。制造业的规模效应、半导体行业的摩尔定律等都是这一规律的体现。

然而,影视工业似乎是个例外。过去百年间,电影技术经历了从默剧到有声剧、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到数字的革命性转变。但制作成本并未随之下降,反而呈现出上升趋势。从1939年的《乱世佳人》到2009年的《阿凡达》,每部里程碑式的作品都在刷新着制作成本的纪录。


图:近20余年电影制作预算趋势,来源:StephenFollows.com

与传统工业不同,影视行业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还必须兼顾艺术表达。这种双重属性使得成本控制变得异常复杂。1907年,维太格拉夫公司确立的制片人中心制至今仍在影响着影视生产模式。这种模式虽然提高了效率,但也为追求艺术性的个人留下了过度支出的空间。

根据StephenFollows.com的研究,影视制作成本的构成中,与工业技术相关的环节(如制片、摄影、录音等)占比呈下降趋势,而与艺术创作相关的环节(如编剧、置景、音乐制作等)则持续上升。


图:影片制造不同工种的成本占比,来源:StephenFollows.com

这种成本结构与收入侧的不匹配,使得资本在影视行业面临巨大风险:工业技术决定了产品的最低收入,而艺术追求则可能带来超额收益,也可能毫无作用。

垂直整合:行业的百年命题

"电影专利公司将不屈服于它的发行商和放映商都赶了出去,却埋下了自我毁灭的种子,垄断组织反而促使一帮更有活力的团体——独立制片人的兴起。"——《世界电影史》卷I

1908年,随着"五镍币影院"的出现,电影产业开始形成稳定的供给和输出渠道。同年,爱迪生和比沃格拉夫公司成立了"电影专利公司(MPPC)",试图通过垄断技术专利和放映许可来控制市场。MPPC初期确实规范了美国电影产业,但其排他性政策反而催生了独立电影人的崛起。

最具代表性的是卡尔·莱姆勒创办的IMP公司,它成为反托拉斯运动的先锋,并最终发展成为环球影业。随着市场需求扩大,洛杉矶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吸引了大批制片厂和独立制片人,好莱坞传奇由此诞生。

作为MPPC的继承者,好莱坞建立了更为完善的垂直整合模式:从生产到宣传发行,再到放映,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同时,好莱坞采取了开放包容的策略,既保持了工业生产的高效性,又为内容创新提供了空间,从而培育出一批独立制作人和公司。

然而,20世纪40年代末的派拉蒙裁决(反垄断法案)彻底改变了这一格局。该法案禁止制片厂控制院线,虽然为院线商带来了发展机遇,但也导致好莱坞制片厂的工业化进程受阻。无法控制院线使得大制片厂对上游内容的把控力减弱,《宾虚》、《埃及艳后》等高投入低回报的案例频发,直接导致了制片厂产量的大幅下滑。


图:派拉蒙裁决后好莱坞大制片厂产量趋势,来源:国金证券

进入21世纪,流媒体平台的兴起为影视行业带来了新的整合机遇。HBO和Netflix等新兴渠道商意识到垂直整合的重要性,纷纷向上游内容制作领域拓展。HBO通过押注独立电影人推出了转型之作《唐纳1988》,而Netflix则凭借《纸牌屋》一举成名,成为流媒体领域的霸主。

尽管如此,影视行业至今仍未找到真正有效的垂直整合模式。派拉蒙法案废除后,迪士尼可能成为第一个尝试者,但其模式的有效性仍有待时间检验。这或许正是影视行业难以建立稳定盈利模型的根本原因。

寻找杠杆:短期的解题思路

"早在20世纪20年代,好莱坞的魅惑形象已经对社会构成了巨大的冲击。"——《世界电影史》卷I

从宏观角度看,影视行业由于受到政策、环境和技术变革的限制,工业化进程缓慢,导致资本回报模型模糊不清。但从微观层面看,影视行业似乎是资本杠杆率最高的行业之一。从《洛奇》到《哪吒2》,许多低成本高回报的案例证明了这一点。

那么,究竟是什么在撬动资本的杠杆?是优秀的剧本、出色的演员,还是强大的宣传?答案并不明确。例如,《搏击俱乐部》尽管有布拉德皮特的精彩演出,但仍未能避免亏损。

当前,影视行业似乎找到了一个新的杠杆支点:人和IP。根据StephenFollows.com的研究,近年来高票房电影的演员平均年龄呈现上升趋势,从1940-2009年的38-40岁区间上升到2009年后的45岁左右。


图:当年高票房电影演员平均年龄,来源:StephenFollows.com

同时,全球范围内导演的平均年龄也从44.9岁上升至50.8岁。


图:导演的年龄趋势,来源:StephenFollows.com

这表明观众的风险偏好正在降低,更倾向于选择经验丰富的制作团队。同时,系列电影的票房表现也在显著提升,从5%增长至年度票房的40%-50%区间。


图:系列电影的产品与票房占比,来源:StephenFollows.com

这反映了当前IP电影的两个特点:IP本身的稀缺性,以及观众对IP价值的放大效应。影视行业财富杠杆的驱动要素,一直由"理科生"(技术)和"文科生"(艺术)共同主导。当技术发展停滞时,艺术表达的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

守正出奇:长期的破局之道

"电影行业似乎越来越像一座金字塔,众多电视、视频和录像带构成了广泛的基础,从而在狭窄的最高点,有极少数能够全面发行的影片。"——《世界电影史》卷III

总结来看,影视行业面临的核心挑战在于:

  1. 工业化与艺术表达的双重属性使得成本控制异常复杂
  2. 垂直整合虽能控制成本,但可能抑制创新和艺术表达

尽管如此,影视行业仍在不断探索最大的财务杠杆。现阶段最有效的方式是构建稳定的供给体系,包括成熟的制作团队和知名IP。但这是否意味着新进入者就失去了机会?答案是否定的。

从MPPC到好莱坞,从派拉蒙到迪士尼,再到Netflix和中国的"优爱腾",影视行业从来不缺后来居上的搅局者。关键在于如何用"理科生"的思维来做好"文科生"的工作,即如何在保持艺术追求的同时,建立一个可持续的人才培养和创新机制。

抛开垄断因素,历史上成功的影视公司都有一个共同点:既能保持工业化生产效率,又能为艺术创新提供空间。迪士尼的成功在于长期的内容积累和稳定的管理战略;Netflix的成功在于给予有才华的人足够的成长空间和话语权。

中国影视产业的崛起也证明了这一点。《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成功,不仅得益于成熟的动画工业体系,更离不开"饺子"这样兼具艺术追求和工匠精神的创作者。

对中国影视产业而言,要想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关键在于:

  1. 长期投入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
  2. 建立可持续的内容生产机制
  3. 在保持工业化效率的同时,为艺术创新留出空间

乾坤未定,你我皆黑马。判断影视行业未来的佼佼者,要看其是否能做到"守正出奇":在保持工业化效率的同时,不断推动艺术创新和人才培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