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头陀老街的十个为什么?
黄岩头陀老街的十个为什么?
2014年5月3日,记者来到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头陀镇,对当地的老街进行了探访调查。此次调查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头陀街的历史渊源、老街的分布结构、古建筑的保存状况、传统行业的现状以及居住人口情况等。虽然这是一份非专业的社会学统计,但作为记者的实地调查,依然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和文化价值。
三开间立地房中的骑楼
老街第一店
竹木器交易点
箍桶师傅与闲聊的老伯
临河而筑的老民居
为什么地名让人先想到武松?
“头陀”这一地名,让我顿时联想到《水浒传》中武松上梁山时扮演的行者角色,他头发披乱,胸前挂了一串硕大的佛珠,这其实就是孙二娘所说的“头陀”的行装。
头陀,出自梵语,原意为抖擞浣洗烦恼,佛教僧侣所修的苦行。后世也用以指行脚乞食的僧人。又作“驮都、杜多、杜荼”。
头陀镇原名头陀桥,距黄岩城区11公里,东临新前街道、南倚澄江街道,西与北洋镇接壤,北与临海尤溪镇毗邻,是连接黄岩东西部的重要交通枢纽。
据光绪三年《黄岩县志》记载:“头陀桥在县西北二十里,乾隆庚寅僧荣法募修。”
小结:原来地名头陀是因僧人募资而造的桥,跟黄岩的佛岭、灵石等地一样,那么“头陀”之名跟佛语有关,也很合理了。
为什么“良禽择木而栖”?
我从头陀新街自西向东而行,由此街过桥进入老街。
当日,沿街摆开了摊点,人头攒动,一直到新街临近连接老街的纽带———头陀桥的东头,依然摊头密集。传统农产品与现代商品交相辉映,既有农夫三卡装的成批扫帚,一位阿婆站在竹鸡笼装的土鸡前,孵化不久毛色嫩黄的雏鹅,被捆了双腿身子装在“蛇壳袋”里半露出脑袋处在惊恐状态的大鹅,还有一位高个子汉子胸挂木箱兜售“上海刀片”,连头陀桥两边都摆开了“自由贸易”的架势,而镇上有大菜场。
小结:虽然每个乡镇必有一个大菜场,但古老的自由集市还是在乡镇沿袭至今,说明这种交易方式仍有活力。
头陀桥横跨河两岸,桥长约30米(这种数据为个人目测或步测,非精确,下同),宽约8米,桥的长度等于此处河的宽度,水是清的,河岸有数人在钓鱼,正好有人钓起一条银亮的“浮头鱼”。
滨江路沿河筑有一排10来间的木结构的民居,前有埠头。
这就说明:老街的西面沿河而筑,人们择水而居———这是人类生存的一个要素;船运也需要黄金水道。
据资料显示,头陀河流密布,永宁江自西向东流经镇南,元同溪自北向南穿境而过,江北渠道系人工灌溉渠道,依据地势沿山开凿,自西向东横贯全镇,内河纵横交错,总长达24.3公里,这就为那个年代的商业船运创造了条件。而水库山塘众多,全镇共有60多口水库山塘,这就灌溉了山林,促进了林业的发展。
82省道延伸线自该镇的东至西直达西部,临尤线自该镇的南向北通往临海。头陀西北部崇山峻岭,东南部大片平原,背山面江,是一个“六山一水三分田”的半山区平原……
我走访了整整一个半天,在笔记本上画出头陀老街地形轮廓:
老街呈鱼骨架形,西靠河东临路,纵贯南北,横穿东西;
靠河的有桥东的滨江路、老桥街,靠路的有大行路、老桥街西、大樟街等,东尽头就是老马路,即新公路未修前东往黄岩城区、西往宁溪、北往临海尤溪、南往澄江的主马路。主街为头陀中街、老桥街西,其次为大樟街、大行路等。
小结:头陀为黄岩中部重镇,是因有水有路,水既可载舟作商运也可解决人们日常生活之需,陆路是重要的一个交通运输。古人云:良禽择木而栖。先民们集居于此,正是因为此地适合生存发展。
为什么“老街第一店”能长期坚守?
过了桥,应当算是进入老街口了。桥头有竹木器交易点,摆有扫帚、畚箕、菜篮、扁担等。
据资料显示,头陀老街占地面积0.15平方公里,长1.5公里。
头陀三面环山,最有名的是划岩山,南部为平原。
头陀是黄岩重要的一个商埠,曾是历史上的“三桥”之一,集贸市场与路桥、院桥齐名,是永嘉、乐清、仙居、临海等边境上的物资集散地,适农历一、五、八为集市日。正巧5月3日是初五。
老街的第一栋建筑物是两开间水泥二层立地房,当中一间门面是电器修理店。
第二栋建筑物是L形的一排木结构房,当中有两开间转角门面,位于太行路、头陀中街的三岔路口,又与南面的头陀桥(东)弄相连,边上有家鲜花店。这个转角门面应当是传统意义上的“老街第一店”,一是所处街口黄金地段———有如报纸的“头版头条”,这转角门面约20平方米,综合了小店与南北货大而全的特点。店主是位老伯,他热情地跟我说他姓杨,是上世纪60年代长潭水库移民,移居于此一直在这开店,可以说是老头陀人了。
小结:在很多生意人迁入新街,老街店铺遭遇冷落后,老杨还能坚守于此,跟他销售的货品与店所处的显要地段很有关系,也就是小店地段好、货对路、人缘好。
为什么街道两边筑有石阶?
向北是头陀中街,向东是太行路。我决定先走中街,它是老街的商业中心。
中街宽6米,给浇成水泥路。
这里的房子几乎是木结构,我先是看到桶铺,铺内摆了八九个大小不一很精致的木工刨,还挂有一只老式算盘。我与箍桶师傅攀谈起来,门口坐了一位拄拐杖的阿公,后来我折回来时发现多出一位聊天者。箍桶师傅自谦“这是讨饭生意”,但透露出一条信息,他儿子在椒江读初三,蛮有希望到台州一中读高中。做手艺虽辛苦,然而天下父母皆望子成龙。
这是我遇到的第4家店面了。
再往前,对面就是第5家的中医诊所了,门口有妇女肩头放了透明火罐的,也有大爷脚趾头夹了冒烟的火艾的,看来这家挂了“针灸”招牌的中医诊所人气不错。
转弯的街面变窄,宽约5米,铺了石板,两边筑有台基式的石阶(台州人叫“街沿头”),宽0.5米,高低不一,最高50厘米,最低20厘米。
为什么街两边筑有石阶呢?
小结:石阶等于人行道,高出中间街道,人力车上不了石阶,减少了车撞石阶上的人的危险;店铺平于或高于石阶,防街道中间的雨水漫溢进屋;顾客站在石阶上,上有遮阳挡雨的出挑屋檐,另外增加了人的身高,可一览店内货物……
为什么要有骑楼?
进入中街,向南拉出大樟街一节,长50余米,一只燕子飞回来,停在屋檐下的斗拱上。这让人想起过去的城里老屋,成了燕子的天堂。自从城里混凝土钢筋楼房面积的扩大,燕子“移民”到有老房子的乡村,因为惟有低矮的木屋才能筑巢啊!
我折回中街,目测此街,长约百米,下街长80米,中、下街全长180米左右,出下街就是老马路了。下街最窄的街道2米左右,当中有5间大寨式的青砖筑造的二层楼房,另有两间二层新修的水泥楼,门牌为“头陀下街1号”,二楼各安装两台空调外机,装了不锈钢防盗窗,在下街15-17号也是这种水泥立地房。
离此不远,三开间立体房中间底楼有穿街而过的骑楼。
什么叫骑楼?
答:1、楼房向外伸出遮盖着人行道的部分;
2、跨在街道或胡同上的楼,底下可以通行。
为什么要有骑楼?为什么老街出现水泥楼?
小结:骑楼方便人们从街巷进出,马路离此20米左右;
水泥楼屋的出现,可能是:原老屋倒塌;没有按规划执行……
本文原文来自台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