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国营造学社: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的先驱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国营造学社: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的先驱

引用
豆瓣
1.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6115880/

中国营造学社成立于1930年2月,是中国首个致力于研究与保护中国古代建筑的民间组织,也是培养了一大批杰出建筑专业人才的重要摇篮。其创办人朱启钤先生,曾任北洋政府交通系大员,后退出政坛,全身心投入到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与保护中,最终于北平创立了中国营造学社。

中国营造学社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建筑史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学社自成立之初,便明确了其研究方向和目标:通过实地调查、测绘和研究,搜集并整理中国古代建筑的珍贵资料,为中国建筑史的研究提供坚实的学术基础。朱启钤先生担任社长,梁思成和刘敦桢分别担任法式、文献组的主任,这一阵容在当时可谓是顶尖的建筑学者组合。

学社成立之初,便在天安门内旧朝房设立了办公地点,并分为法式、文献两组,分别由梁思成和刘敦桢主持。他们不仅致力于古建筑形制和史料的研究,还开展了大规模的中国古建筑田野调查工作。从1932年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的短短五年间,学社成员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对中国各地的古建筑进行了大量的勘探和调查,搜集到了大量珍贵的数据和资料。这些资料至今仍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为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营造学社被迫南迁,辗转经过武汉、长沙、昆明等地,最终在四川宜宾的李庄落户。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学社成员坚持古建筑调查与研究,并出版了大量专业著作。他们不仅继续从事古建筑的测绘和研究工作,还积极参与古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例如,他们为赵州桥、应县木塔等古建筑制定了详细的修缮计划,并成功实施了多项修复工程。这些努力不仅保护了珍贵的文化遗产,也为后来的古建筑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中国营造学社在其存在的17年时间里,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他们编纂出版了众多学术著作,如《营造法式注释》、《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等,还绘制了大量古建筑的测绘图纸,整理出了清晰的中国古建筑发展脉络。此外,学社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建筑专业人才,如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罗哲文等,他们后来都成为了中国建筑史研究的领军人物。

在学科建设方面,中国营造学社提出了中国营造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将建筑研究扩展到了一切考工之事中,包括了雕塑、彩绘、漆器、染织等。他们不仅注重搜集和整理古代建筑文献和资料,还积极访问大工名匠、名作名工,沟通儒匠,读懂古代营造文献。同时,学社还积极引进和介绍国外建筑著作,特别是与中国建筑有关的书籍,推动了中西建筑学的交流与融合。

《中国营造学社史略》是林洙先生对中国营造学社历史深入研究后的学术结晶。该书不仅详细记录了学社的成立背景、组织架构、研究活动及成果,更深刻地剖析了学社在中国建筑史学乃至世界建筑史研究中的独特地位与贡献。

林洙先生是梁思诚先生的第二任妻子,是清华大学著名建筑教授,她对于中国建筑学界相当熟悉,因此书中的记述着实可靠。她特别强调了营造学社在古建筑测绘、文献整理、理论研究等方面的卓越成就。这些工作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资料,更为中国建筑史学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学社成员们不畏艰难,深入偏远地区,对大量古建筑进行实地考察与测绘,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研究方法,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与传承。

书中还有许多体现学社成员之间深厚的学术情谊与团队合作精神的故事。在那个信息闭塞、资源匮乏的时代,他们相互扶持,共同面对挑战,用智慧和汗水艰难书写中国建筑学的精神,无疑是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财富。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