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明年年底,南海至少三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转型为热敏灸特色站
到明年年底,南海至少三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转型为热敏灸特色站
8月25日,“中医肿瘤外治技术与临床应用国际研讨会暨首届热敏灸肿瘤康复论坛”在佛山开幕。大会以“融中医外治智慧,启肿瘤防治新篇”为主题,旨在深入探究中医外治技术,为肿瘤防筛诊治康贡献中医智慧与方案。会上,《南海区热敏灸产业发展规划》正式发布,从医、教、研、产、用、融六个维度全方位推动南海区热敏灸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肿瘤外治法专业委员会会长李忠表示:“中医肿瘤外治技术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使命,同时也被赋予了一个广阔的发展舞台。相信通过本次大会的深入交流与探讨,必将汇聚起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中医药外治技术尤其是热敏灸技术的蓬勃发展”。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热敏灸专业委员会陈日新教授表示:“现代治疗肿瘤的方向在悄然改变,由消灭肿瘤到主张人瘤共存,由强调肿瘤治疗到重视肿瘤治疗中的正气康复,提高生存质量,这里中医药有巨大的优势。本次大会聚焦肿瘤外治法,热敏灸肿瘤康复两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交流,为推动中医灸法的学科建设、临床应用、基层快速普及必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大会开幕式上,备受瞩目的《南海区热敏灸产业发展规划》正式发布,作为南海区热敏灸全产业链建设的行动指南。佛山市南海区副区长黄智斌表示,《南海区热敏灸产业发展规划》秉持“医、教、研、产、用、融”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旨在通过医疗技术、教育培训、技术创新、产业融合、市场推广及金融服务六个维度协同并进,全方位推动南海区热敏灸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据介绍,医疗体系构建的“医”,指构建“1+N+X”热敏灸服务网络体系,即:设立1家热敏灸总医院为核心,辐射N个医院分院,并布局X个特色服务站,确保镇街级全面覆盖。至2025年底,目标实现至少3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型为热敏灸特色站,显著提升服务效能与覆盖面,增强居民对热敏灸的认知度与信任度。
教育培训普及的“教”,指制定并推广社会热敏灸养生保健机构建设标准与技师资质认证体系,面向全区医疗机构及社会养生保健领域,开展系统化、规范化的热敏灸技术培训。打造1个数智化热敏灸康养小镇和若干个康养社区,将热敏灸服务延伸至家庭。培育涵盖医疗机构技师、社区家政保育员等多领域的专业人才队伍,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支撑。
科研创新引领的“研”。搭建热敏灸产业研究平台,聚焦产业链关键技术瓶颈,重点突破热敏灸技术与智能化应用难题,加速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商品化及产业化进程。鼓励并支持本土企业优先发展热敏灸机器人、大数据平台及治疗仪等高端设备,推动产业向智能化、规模化转型。
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一产优化艾草种植资源,推广规范化种植技术,支持艾制品深加工,形成艾草“种植-加工-销售”完整产业链;二产依托制造业优势,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发展热敏灸智能设备制造,引进科研机构共建创新研发中心,提升产品竞争力;三产融合健康服务与文旅产业,打造热敏灸健康养生旅游项目,通过文化节、讲座、体验活动等形式,提升公众认知度与参与度,促进旅游经济多元化发展。
应用推广深化的“用”。将热敏灸服务深度融入医养结合、社区及居家养老体系,构建数智化热敏灸康养小镇及示范社区,提供个性化居家指导服务。同时,在九江镇、西樵山、丹灶仙岗村等景区试点热敏灸健康养生旅游项目,丰富旅游产品内涵,增强游客体验与黏性。
金融服务创新的“融”。引导金融机构创新热敏灸相关金融产品,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利用金融科技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水平。同时,鼓励保险机构拓展热敏灸产业保险保障范围,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风险保障。
据悉,佛山市南海区今年启动了“1+N+X”建设模式开展热敏灸项目的应用和推广,即1家热敏灸总医院为示范引领,打造N个热敏灸医院分院、X个热敏灸治未病特色站。南海区热敏灸医院建设项目正是以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沙头院区)作为实体推进。在此次论坛上,“热敏灸肿瘤康复示范建设基地”正式启动,这标志着肿瘤外治法在肿瘤康复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深圳纯中医医院、山东枣庄山亭区人民医院、北京通州新华医院、高安市中医院、博兴县中医院、厦门市中医院、蕲春县李时珍医院、顺德区第五人民医院、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梅州市中医医院、潍坊市中医院、四川攀枝花中西医结合医院、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武汉市第六医院、河北省中医院作为第一批示范基地将承担起重要的责任和使命,他们将通过提供高标准、高质量的热敏灸治疗服务,为广大的肿瘤患者带来更为专业和有效的康复支持,为肿瘤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