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五一大扫荡”前,侵华日军在定县至石家庄间的兵力部署
1942年“五一大扫荡”前,侵华日军在定县至石家庄间的兵力部署
1942年“五一大扫荡”是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在华北地区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扫荡”行动。在这次行动之前,日军在定县至石家庄地区进行了详细的兵力部署。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这一地区的日伪军兵力部署情况。
经常在网上看到撰写冀中‘五一大扫荡’的文章,其中写到八路军跟侵华日军以及华北治安军作战时,往往都是用‘日伪军’三个字笼统代替,连对方的部队番号都描述不清,这样的文章信服力难免大打折扣。
为了让你的文章更加精彩,下面我简单说一说‘五一大扫荡’前,定县至石家庄地区日伪军的兵力部署。
一望无际的冀中大平原
一、‘五一大扫荡’前冀中平原的态势
1941年春至1942年4月,日寇在定县到石家庄之间增建据点67个,共建140个炮楼碉堡,挖县界沟8条,即晋县与束鹿(辛集)、深泽县间,藁城无极县间,新乐与定县间,定县与安国县间,安国与博野县间,安国与清苑县间,挖封锁道沟500公里,修公路550公里,‘蚕食’冀中军区450个村庄。
侵华日军在冀中平原上挖的封锁沟
二、日伪军的兵力部署和番号
‘五一大扫荡’前,这一地区内驻扎伪军(华北治安军和警备大队)约6000人左右,治安军为华北治安军第五师,师部以及一个团驻正定,一个团驻定县,一个团驻正定以东张家庄和赵庄。
正在操练的华北治安军
日军为独立混成第8旅团,旅部设在石门(石家庄),下辖独立步兵第31大队驻东长寿、新乐、行唐和灵寿县;独立步兵第32大队驻晋县、深泽和束鹿;独立步兵第33大队驻定县、安国和博野;独立步兵第34大队驻深县、安平、饶阳、武强和磨头镇;另有110师团所属独立骑兵第110骑兵大队驻无极县,一部骑兵中队和辎重部队(兵站)驻定县清风店镇。
行进中的侵华日军
1942年4月初,日军开始调整部署,准备‘五一大扫荡’,独立混成第8旅团移驻邢台,原驻保定第110师团师部移驻石门(石家庄),同时,该师团被整编成三三制旅团机构,所属第110联队驻保定,第139联队驻石门(石家庄)及井陉县,第163联队联队部驻定县,管辖唐县、曲阳、安国、博野和定县地区,独立骑兵110联队仍驻原位置,防区未变。
另外,日军从武汉调来独立混成第9旅团,旅团部设在束鹿(辛集),所属独立步兵第36大队驻深县,独立步兵第37大队驻饶阳县,独立步兵第38大队驻安平县,独立步兵第39大队驻晋县,独立步兵第40大队驻宁晋县。
在晋察冀军区扫荡的日军坦克部队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仅仅是日军华北驻屯军在该地区的驻防地点和番号,而日寇每次在冀中推行治安强化运动时,侵华日军第27师团和110师团都参加了‘治安肃正’扫荡。
三、在华北欠下无数血债的第110师团简介
侵华日军第110师团,是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昭和13年)6月,在日本姫路留守的第10师团负责编成的特设师团。
刚编成的110师团,是下设4个联队的乙种师团,又称驮马师团,由于后期马匹不足,在乙种师团的标准上压缩了骑兵联队,改为骑兵大队,辖2旅团(每旅团2个步兵联队),工、炮、辎各一联队,共7个联队,加上师、旅团部的非战斗人员共计24400人。
斜背四四卡宾枪的鬼子骑兵
1938年7月,110师团在天津塘沽登陆,师团长饭沼守中将驻石家庄,负责平汉铁路沿线的治安作战,其下辖:
1,步兵第108旅团旅团长石井嘉穗少将的第139,第140联队;
2,步兵第133旅团旅团长津田美武少将的第110,第163联队;
3,骑兵第110大队、野炮兵第110联队、工兵第110联队、通信队、卫生队、第1至第4野战医院。
1942年4月,由于日军兵员匮乏,110师团改编为步兵3联队制的丙种师团,约15500人,战斗力被判定为【C】等级。
日军教官训练伪军练习坐姿瞄准射击
由于笔者非专业人士,在认识和掌握的资料上,难免会有粗浅和谬误的地方,如有错误请您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