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外戚与宦官的斗争:一场贯穿王朝的权力博弈
东汉外戚与宦官的斗争:一场贯穿王朝的权力博弈
东汉时期,外戚与宦官的斗争贯穿整个王朝,成为东汉政治的重要特征。这种斗争源于君主专制制度下权力的高度集中,皇帝幼弱时依赖外戚,年长后又依靠宦官,最终导致两大集团的激烈争斗。这种斗争不仅消耗了东汉王朝的国力,也加速了王朝的衰落。
东汉的皇帝在章帝(公元76-88年)以后,几乎都是在幼年继位,于是出现了母后临朝,权归女主的局面。这些年轻的皇太后依靠两种人揽权理政,一是她们的父兄,即外戚;二是她们身边的奴才,即宦官。章帝以后,东汉政权主要控制在外戚和宦官两大集团手中。这两大集团各谋私利,互相争斗残杀,是寄生在皇权肌体上的一对毒瘤。
从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至灵帝建宁元年(公元168年),外戚与宦官的大规模争斗有5次,都以外戚失败、宦官胜利而告终。宦官势力逐步增强,最终独揽大权。
1.郑众捕杀窦氏
章帝死后,和帝即位,年仅10岁,其母窦太后临朝听政,委任同胞兄弟窦宪、窦景等并居机要,掌握大权,这是东汉一代外戚专权的开始。当时,窦氏一门富贵,窦宪的弟弟、儿子、女婿都在京师官居高位,刺史、守令等地方官吏多出于窦氏门下。窦氏权倾京师,骄纵不法;他们的奴仆也仗势作恶,侵害百姓,"强夺财货,篡取罪人,妻略妇女。商贾闭塞,如避寇仇。有司畏懦,莫敢举奏"。窦宪击破北匈奴后,权势更盛,企图谋杀和帝。
和帝得知,十分惶恐。公元92年,14岁的和帝依靠宦官郑众掌握的一部分禁军,将窦氏党羽一举收捕,窦宪自杀,窦太后被迫把政权交给和帝。郑众因此受封为剿乡侯,宦官由此开始得势。
2.李闰、江京诛戮邓氏
和帝27岁就去世了,邓太后为了长期把持政权,废和帝长子,立生下仅百日的婴儿为帝,即殇帝。邓太后临朝听政,她哥哥邓骘任大将军,掌握大权。一年后殇帝去世,邓太后与邓骘迎立和帝13岁的侄子刘祐为帝,是为安帝,大权仍由邓太后掌握。邓太后比较有政治才能,她吸取窦氏覆灭的教训,既依靠外戚邓氏,也注意管束他们的违法行为;在控制政权方面,较多地利用宦官,与郑众、蔡伦等也能合作共事;又起用名士杨震等,以图取得士大夫的支持。一时政治还比较清明。可是安帝对邓太后久不归政感到不满。
公元121年,邓太后死。安帝与宦官李闰、江京等合谋,诬称邓氏有"废立"之谋,迫邓骘自杀,邓氏其他族人或自杀,或被免官。安帝认为除亲戚之外,最可靠的就是自己的家奴。皇后阎氏的兄弟阎显等位居卿校,典掌禁兵;宦官李闰、江京升任中常侍,封为列侯,大权在握,形成宦官、外戚共掌朝政的局面。
3.孙程捕杀阎氏
阎皇后是一个既妒忌又有政治野心的女人。她鸠杀太子刘保的母亲李宫人,又陷害太子保,将他贬为济阴王。安帝死,阎后想久掌朝政,与阎显、江京等迎立济北王寿之子刘懿为帝。几个月后,刘懿病死,阎后想再立一个小孩为帝。事情尚未成功,宦官孙程等19人合谋,发动宫廷政变,杀掉江京、阎显及其同党,拥立11岁的原太子济阳王刘保,是为顺帝。孙程等19人都封为列侯,宦官的势力大为增长。他们不但可以充任朝官,还可以收养儿子传袭爵位。
4.单超等诛除梁氏
公元135年,顺帝以皇后的父亲梁商为大将军执政。公元141年,梁商死,顺帝又任命梁商之子梁冀为大将军执政。3年后顺帝去世,其子冲帝年仅2岁,梁太后临朝,她哥哥梁冀掌握大权。一年后冲帝病死,梁太后与梁冀共谋迎立质帝,年仅8岁。年幼的质帝看不惯梁冀的过分骄横,说了他一句"跋扈将军",竟被毒死。太尉李固等主张建立长君,以安定帝位,触犯了梁冀,也被诬陷下狱处死。梁冀与宦官曹腾合谋,扶立尚未成年的蠡吾侯刘志,是为桓帝。桓帝即位后,娶了梁冀的另一个妹妹为皇后,东汉外戚势力达到了顶点。
梁冀身为大将军主持政事,内有皇太后和皇后两位妹妹坐镇宫中,所用宦官多是他安置的亲信,皇帝实际上处在他的监控之下。梁冀专权近20年,"威行内外,百僚侧目,莫敢违命,天子恭己而不得有所亲豫"。朝廷的大小政事都由梁冀决定,百官升迁,都得先向他谢恩,满足他的各种需索。地方郡县进献的贡品,上等的都先送梁府,次一等的献给皇帝。他还"遣客出塞,交通外国,广求异物"。他大肆修建豪华的住宅园林,象皇宫一样富丽堂皇。又在首都洛阳附近强占土地,兴建私人猎场,绵延千里。在河南城西营建了一个周围数十里的兔苑,擅立禁令,不许别人伤害苑中一草一木。一个西域商人不知禁忌,误杀一兔,牵连处死的竟达十多人。他公开违背东汉以来的禁令,掠取几千口良人作奴婢,称为"自卖人"。梁氏一门前后有7人封侯,妇女封君(相当于侯)的也有7人,有2人为大将军执政,出了3位皇后,6位贵人,3人娶公主为妻,其他文武大官57人,宗亲姻戚充斥朝廷和郡县。
公元159年,梁皇后继梁太后死去,桓帝在宫中才稍得自由,在上厕所时悄悄与宦官唐衡商议,让他物色对梁氏不满的宦官。随后,桓帝与宦官单超、具瑗、唐衡、左悺、徐璜等5人密谋,派皇宫警卫1000多人包围了梁府,梁冀惶恐自杀,梁氏宗族亲戚不论长少全部处死。受牵连被杀的公卿、列校、刺史二千石有数十人,免官的300余人,朝中的大官几乎被杀黜一空。
没收梁冀的家产,拍卖后得钱30多亿,政府获得这笔意外的巨大收入,为收揽民心,减收当年天下租税的一半。
单超等5人诛灭梁氏,同日受封为侯,桓帝又封宦官侯览、赵忠等8人为乡侯,宦官从此独揽朝政,政治更加腐败混乱。宦官的宗族姻亲被任命为地方刺史、太守,贪赃枉法,杀人越货,与盗贼无异,流毒遍于国中。宦官"手握王爵,口含天宪",权势熏天。顺从者"光宠三族",违逆者"参夷五宗"。民间愤怒地咒骂说:"一将军死,五将军出"。侯览前后夺人房宅381所,田地118顷;他哥哥侯参出任益州刺史,搜刮财产累计达到亿万数。
5.曹节诛杀窦氏
公元168年,桓帝去世,无子。次年正月,窦皇后与其父窦武商议,迎立12岁的解渎亭侯刘宏,是为灵帝。窦太后临朝称制,窦武为大将军执政。
太傅陈蕃与窦武谋划诛除宦官,窦太后因长期受宦官包围影响,只同意惩办少数罪恶严重的宦官。窦武只好先杀掉管霸、苏康等人,打算逐步翦除。不久,机密泄露,宦官曹节、王甫等先发制人,劫持灵帝和窦太后,占据皇宫,假传圣旨收捕窦武等人。窦武拒不受诏,双方展开拼杀,窦武部下逐渐散走归降,窦武、陈蕃遇害,窦太后被幽禁在南宫。曹节、王甫诛杀了一批支持窦武、陈蕃的文武官员,完全控制了政权。曹节死后,宦官赵忠、张让等继续把持朝政,灵帝刘宏常称:"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宦官成了皇帝的衣食父母,更加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东汉政治的腐败也达到极点了。
和帝以来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是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在专制制度下的尖锐表现。戚宦之祸源自君主专制制度,专制制度的完备,使权力高度集中在皇帝手中,皇帝成为一切权力的化身,只要控制了皇帝,就掌握了最高权力。皇帝幼弱,母后临朝,多凭借父兄以专朝政。乃至皇帝年长,欲收回大权,必然和外戚发生冲突,于是皇帝又依靠宦官诛除外戚。有外戚专权,必有宦官之祸。章帝以后,外戚、宦官之祸交替并起,不绝于朝。两大集团明争暗斗,愈演愈烈。起初太后临朝,外戚得势,其后皇帝亲政,宦官受宠,所以戚宦之争常以宦官的胜利告终。无论外戚或宦官专权,都力图拥立幼主,以便自己继续操纵。在外戚、宦官专权下,朝政日益腐败,怨声四起,民不聊生,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黄巾起义,埋葬了东汉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