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绩溪最美9大中国传统村落,秀丽景致深藏人文记忆
安徽绩溪最美9大中国传统村落,秀丽景致深藏人文记忆
安徽,宣城,绩溪。
南朝梁大同元年(公元535年)建县,至今已有近1500年历史,自唐以来以绩溪命名设县,超过1200多年,是安徽省五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绩溪,人文久远,古建众多。信步走进一个山村,就会翻开一页历史;随意踩到一块石头,就会触动一个朝代。
一起来看绩溪名列1-4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9大最美古村落,你去过几个?
1 宣城市绩溪县瀛洲镇龙川村
名列第1批中国传统村落,始建年代于东晋,约1700年的时光流转,这里人才辈出,古韵不改。
又称坑口,这里有千回百转的古廊桥、有历经千年的古祠堂,有一门三尚书的古牌坊,有千娇百媚的水街、有三江汇流的园林水口。
龙川村地形如靠岸之船,山环水绕,景色秀丽。这是一个古老的徽州村落。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绵长的历史文化渊源,形成了其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现为安徽省历史文化保护区。
东晋散骑常侍胡焱镇守歙州,爱其风水胜迹,于咸康三年(公元337年)举家迁于此。自此,龙川胡氏耕读传世、科举报国、商贸富民,人才辈出。如今古村落里的胡氏宗祠,始建于明朝,值得探访。
走进胡氏宗祠,便是走进龙川胡氏千年的历史。从大门走进,便能感受到祠堂的威严与沉重,就是这样一座建筑,承载着一个家族的历史风云。
另有胡宗宪少保府,始建于明朝,值得寻访。如今以抗倭纪念馆的新形式向游人展示他的生平事迹,它共分四个展厅:第一展厅为胡宗宪生平;第二展厅为倭寇肆虐,临危受命;第三展厅为智勇双全,建功东南;第四展厅为剑埋冤狱,魂绕白云。
龙川水街,始建于明朝。水街两岸,一面是龙堤、一面是风街,两岸平行而过。龙堤中间纵铺石板代表“龙脊”,两侧鹅卵石垒铺,代表“龙鳞”,凤街用白凤凰麻石横铺,代表凤凰的一片一片羽毛。可无论是哪一段,龙堤总是高于风街,也别有特色。
“奕世两尚书,一门三进士”,龙川是徽州有名的进士村,仅明一朝,就有7名进士,其中,还有“一朝开三府”的户部尚书胡富、兵部尚书胡宗宪、副都御史胡宗明。伫立在龙川溪边,建于明嘉靖41年的奕世尚书坊,是这段历史的最佳见证。
如今的龙川还算是在完整保留,建筑还是以马头墙为主,很多小楼都是从前留下的,墙面都斑驳着岁月的痕迹。两边民居中间有河,河之上有很多桥,高高低低长长短短错落有致。散步桥间水畔,可见浓浓古韵,时光也显得尤为美好。
2 宣城市绩溪县瀛洲镇仁里村
位于绩溪县瀛洲镇,始建年代南北朝。名列第2批中国传统村落。
“仁里”语出《论语·里仁》“里仁为美”。仁里原是绩溪耿姓的发源地。据《鱼川耿氏宗谱》载,距今有1400多年历史的仁里村是南朝梁大同年间、工部尚书耿源进携弟耿汝进游历徽州山水,他俩睹景怡然,流连忘返,认准此是“仁者之居”。
仁里村依山傍水,文化积淀深厚,建村已有一千四百年的历史,全村人大多姓程,为理学大师程颐、程灏后人,是古徽州名副其实的“程朱阙里”。
历史上仁里是徽商会集的水陆码头,聚财蓄气,千丁万灶,素有“小小绩溪县,大大仁里村”之说,仁里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绩溪最大的河流登源河上。为徽杭古道上的重镇。古村按龟形设计,目前仍完好地保留了明清时期的风貌。
全村有三街十八巷,有四座古代村门楼、三座明清古祠堂、古牌坊、古民居、古书院、古码头、桃花古坝、古井随处可见……依然可现当年历史商业重镇的繁华。
仁里人以教育为本,自古以来人文气息浓厚,名人辈出。元代就有程燧创办翚阳书院,明清两朝又建多所。清末村中还建有徽州第一所洋学堂思诚学堂,还有绩溪最早的女子学校端本女校。
3 宣城市绩溪县上庄镇上庄村
安徽宣城市绩溪县,上庄古村落。这里是胡适故里,名列第3批中国传统村落。
这里位于绩溪县的西部,是一个一村邻四县的村庄。这里“万峰回抱,一水环带”,中间一片开阔的盆地,四周环列着十座千米以上的山峰,将上庄如明珠般托在手心。一条终年清澈见底的常溪河,从村边缓缓流过滋润着此处。
村落三面环山,以杨林桥为起点,民居沿河建造,错落有致。建筑布局呈现前低后高的特点,空间秩序感较强。街巷纵横交错,保留青石板等传统风貌要素。清代刘汝骤曾赞叹该村“竹萦峰前,山萦水聚;杨林桥旁,棋布星罗”。
上庄又称八都,清时称上川。这里是胡姓聚居之地,一姓一村。上庄村名的由来是相对于附近同属于“明经胡”的下庄(宅坦)而言。据说曾经有一位先辈从下庄外迁的胡姓后裔,回乡寻根问祖最后在宅坦续上了家谱。1941年因胡适而一度改名“适之村”,但不久又恢复上庄原名。
村落里,以胡适故居、胡适私塾等建筑为代表的古徽州建筑群保存完好。胡适故居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坐北朝南,主体为上下对堂,二楼通转,前后两进。大门用水磨青砖雕凿砌筑,翼角腾空,鳌鱼展翅。木构件斜撑、雀替、窗栏板、槅扇雕刻精美,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上庄除了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旗手胡适的故里外,也是徽墨名家胡开文创始人胡天注的故乡。胡天注是胡开文墨业创始人,清代徽墨四大家之一,这里的徽墨素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
4 宣城市绩溪县伏岭镇湖村
名列第3批中国传统村落,又被叫做太极湖村。
这个太极村落有着阴阳两极,相拥相抱,自然环境得天独厚,缘溪河呈“S”形绕村南流,西部村落和东部田野组成天然的“太极”地貌奇观。
古村落是徽杭古道的必经之路,村中仍保留着明代吟泉街、千年古树、古桥,还有百余幢古民居、古砖雕门楼群、古祠堂等依山而筑,逶迤伸展,宛如一幅立体的山水画卷。
湖村门楼砖雕有20处之多,最大雕饰面积达4.2平方米,砖雕门罩时跨300余年,是极为难得的文史资料。因此,这里也有着“中华门楼第一巷”的美誉。
村中有一条建于明代的水街,叮咚泉响,不绝于耳,故称为吟泉街。沿吟泉街而行,通幽小径、白墙黑瓦,潺潺的流水声与浓郁的古风扑面而来,让散步这里的时光显得格外美好。
该村古建筑众多,至今还保留着旧时民宅百余幢,皆具有砖木结构、三间两厢、明堂天井、粉墙黛瓦、马头山墙等徽派建筑的基本特征。但其结构序列却各不相同,有单进、前后进、有前后厅的,是一座徽州古建筑的博物馆。
村落保留着浓郁的民俗文化,当地“花车转阁(秋千)”与“湖村抬阁”均名列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 宣城市绩溪县上庄镇石家村
石家村位于宣城市绩溪县西部上庄镇境内,是北宋开国功臣石守信后裔聚居的古村落。村子里据说遍植石榴树,取一个“石”字来纪念祖先。
最有趣的是全村为棋盘式布局。相传是石家以战功起家的缘故,村落布局也模拟行军大营的格局。又有一说是象征石守信与宋太祖对弈的情形。
石家村的民居大多是明清时期典型的徽派民宅。外观为石库门、小青瓦、白粉墙、马头墙等,石库门的门盖上置有门楼。
村前有一小亭名叫魁星阁,与石桥共同形成了石家村优美的水口景观。水口与石山对峙,形成“狮象守门”。村中道路纵横规整,如同棋盘。许多条巷子还都建有券门,领域感极强。
村后原有一大祠是棋盘村的“帅府”所在,祠前方塘半亩,象征印泥盒,塘中筑石坛,坛长2丈,高、阔各1丈,按石守信帅印比例砌成,上面还植有古柏翠竹。
6 宣城市绩溪县上庄镇宅坦村
宣城市绩溪县上庄镇宅坦村,名列第4批中国传统村落。
古称龙井,它是在大学者胡适的祖居地,安徽省创办最早的书院——桂枝书院的所在地和皖南人工水系的典范。整个村落依山而建,呈“飞鸟”形状。
目前村庄尚存清代古民居20余栋和龙井、北培井、古塘、远震阁、五猖庙等历史遗迹15处。走进村内,你会看到粉墙、黛瓦、马头墙的古民居,民居之间石板路纵横交错,古巷道悠远深长,穿行其中,你能感受到悠悠古韵。
它因保存从明代嘉靖以来连绵四百多年、共4000多册(份)的宗族和村务文献(实物),被学界誉为中国村落文化的活化石。这里还因有筑塘提高水位引山水进村,以兴饮用洗涤、农灌、消防及调节小气候诸利的人工水系,成为皖南水系的一绝。
7 宣城市绩溪县伏岭镇伏岭村
宣城市绩溪县伏岭镇伏岭村,名列第4批中国传统村落。
又名纹川,为邵姓聚族而居,旧称千灶万丁。村中原有房屋均为典型徽派传统建筑,现存徽派建筑面积仍超过村庄建筑面积总量一半以上。
这些建筑文化遗存,时间跨度长达数百处,砖木结构,粉墙黛瓦,饰以砖雕、木雕、石雕等构件或墙头画,既符合徽派建筑黑白、对称,自然、内秀四大审美特色,又体现了不同时代的历史风貌。
走进古村落,古祠堂、古民居鳞次栉比,古道、古桥、古井、古树俯拾即是。在这里踏着古老的石板,穿行在古巷之中,一幢幢古民居昂然屹立,白墙黑瓦马头墙,徽风古韵扑面而来。
伏岭村的祠堂是全县最多的。柏公祠、杉公祠、邵氏宗祠、朴斋公祠等,不一而足。这些宗祠大部分保存完好,高高的山墙,飞翘的屋檐,粗大的梁柱,精美的构件,透露出庄重威严的气势。此外,伏岭村文化底蕴深厚,是徽剧、徽菜、徽厨的发源地。
8 宣城市绩溪县家朋乡尚村
位于绩溪县家朋乡,在“中国最美梯田”之称的绩溪县梅干岭梯田西处,千年古村落。名列第4批中国传统村落。
这样一个小众古村落,被称之为皖南最后的“桃源秘境”,有着迷人的四季景色,更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人文故事。
古时它还有一个雅致的村名“砚瓦村”,这里的人十分重视文化教育的普及,古时的尚村,基本上家家有砚瓦,户户有毛笔,文风鼎盛。
尚村古村落的形成大致可溯源千年,唐末中原战乱,各士族大户迁入皖南徽州,因尚村地处偏僻,且这里景色旖旎迷人、环境幽雅、如秘境之地,是典型的世外桃源。一些士族姓氏选择此地,陆续进入,形成皖南罕见的多姓氏的千年古村。
“许、高、章、方、周、张、唐、胡、 王、李”,九百年历史的村落在各族姓的繁衍中愈发兴旺。各姓族人朴素纯真,谦让和睦,以诚待人,形成了如今的“十姓九祠,尚善古村”。
由于古时交通不便,尚村的手工技艺有近百种,在老徽州尤其出名。许多工匠走村串户,用他们精湛的技艺挣得微薄的工钱,并换得一日四餐,如今村内仍延续有砖、竹、木、石匠,打铁、弹棉花、箍桶、油漆等工艺约三十种。这些匠人目前还有不少仍然穿行于各村之间,传承老徽州的工匠技艺,并为乡人带来快捷方便的服务。
9 宣城市绩溪县家朋乡霞水村
宣城市绩溪县家朋乡霞水村,名列第4批中国传统村落。
这里风光旖旎,人文古朴。自古至今,名称有云川、下许村、下水村、霞川、霞光。
村落内的古建筑百分之五十以上为明、清、民国时期所建。古村落长八百余米,宽约三百多米,由三条支流汇合而成的霞川河穿村而过,清澈的河水见证了霞水村的千年历史。
登源古道穿越西、东戈溪源,经霞水村(称登源古道里节段)然后进入浙江昌化县界。在唐宋时,这条古道上霞水村是为数不多的驿站之一,人文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