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AI写作狂飙,“文本末日”真的要来了?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AI写作狂飙,“文本末日”真的要来了?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P5MCUAU0556BO1T.html

AI写作的兴起引发了关于“文本末日”的讨论。本文深入探讨了AI写作对人类写作的影响,分析了情感式、体验式和经历史写作的独特价值,并提出了AI与人类写作共生的新范式。


AI时代真的来了

回溯上世纪八十年代,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汇聚了许杰、施蛰存、徐中玉、钱谷融等学界泰斗,培育出王晓玉、赵丽宏、格非、李洱等优秀作家。那时的创作纯粹依靠人类的灵感与笔端,充满了人文的温度与激情。

2025年2月19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罗岗教授就任新一届系主任。他在就职讲话中提及“文本末日”,引发关注。如今,AI写作工具的发展势头迅猛,在新闻、商业文案和学术研究等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但人类创作的独特价值依然不可替代。

“文本末日”论如何甚嚣尘上?

“文本末日”(Textpocalypse)这一概念,由马里兰大学英语系学者马修・柯申鲍姆(Matthew Kirschenbaum)在2023年发表于《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的文章《迎接文本末日》(Prepare for the Textpocalypse)中率先提出,主要探讨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人类写作和文本创作的深远影响。


马里兰大学英语系学者马修・柯申鲍姆(Matthew Kirschenbaum)

柯申鲍姆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如ChatGPT)借助大型语言模型(LLM)生成文本,其功能类似“自动补全”,但这种功能已扩展至整个互联网。他警示,随着生成式AI 的普及,机器生成的文本可能会无节制地充斥互联网,甚至通过 “自我训练” 生成更多文本,最终致使 “毫无人味”的合成文本泛滥网络。

他还进一步指出,这种 “文本海啸” 可能使人类创作的文本变得稀缺,如同书法家的作品般珍贵。他提到,互联网原本是 “读 — 写” 网络,但随着 AI 介入,它可能转变为 “写 — 写” 网络,网络将自行书写和重写内容。

后来,柯申鲍姆在普林斯顿大学发表题为《文本末日,或文化逻辑的泥浆》(Textpocalypse, or the Cultural Logic of Slop)的演讲,进一步阐释 “文本末日” 概念。他指出,随着大型语言模型(LLM)的普及,文本正演变成一种 “通用货币”,其最终文化逻辑是将意义从文本交易中抽离。

“文本末日” 理论引发了广泛热议,《数字评论》(The Digital Review)等媒体纷纷展开回应和分析。其中既有对 AI 技术的批判性思考,也有对人类写作未来的乐观展望:

  • 《AI 增强的创造力》(AI-Augmented Creativity):探讨 AI 在创意生产中的作用,强调 AI 与人类创造力的共生关系,指出 AI 不仅是工具,还能通过与人类协作,推动更深层次的创新。例如在音乐创作领域,一些音乐创作软件能依据设定的风格、节奏等元素生成基础旋律,音乐人在此基础上融入自己对音乐的独特理解与情感表达,从而创作出全新的音乐作品。与单纯依靠 AI 生成的音乐相比,这种融合了人类创造力的作品更具灵魂,能引发听众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

  • 《文本末日:一位文学学者眼中的 “灰色泥浆”》(Textpocalypse: A Literary Scholar Eyes the “Grey Goo” of AI):认为尽管 AI 生成的文本可能带来挑战,但人类写作的独特性和创造性不会被取代。以莫言的小说创作为例,他笔下的高密东北乡充满奇幻色彩,对人性、社会的刻画深刻而独特,这是基于他丰富的生活经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个人感悟,AI 难以复制。AI 生成的小说情节或许连贯,但往往缺乏生活的质感和对人性深度的挖掘,无法像莫言作品那样引发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

  • 《生存文本末日:为什么人类写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Surviving the Textpocalypse: Why Human Writing Matters More Than Ever):探讨 AI 时代人类写作的重要性,认为尽管 AI 可以生成大量文本,但人类写作的独特性、情感深度和文化价值使其在 AI 时代更具意义。像杨绛先生的《我们仨》,用平实的文字记录了一家三口的生活点滴、相濡以沫的情感以及对生活的感悟,这种情感的细腻表达和文化内涵是 AI 无法企及的。对比之下,AI 生成的家庭生活类文本可能只是平淡地叙述事件,难以传递出那种真挚深厚的情感。

  • 《10 种人类写作在文本末日中生存的方式》(10 Ways Human Writing Will Survive the Textpocalypse):提出人类写作在 AI 时代生存和发展的策略,指出人类写作可通过情感表达、文化深度和创新性来区别于 AI 生成的文本。例如,在科幻文学领域,刘慈欣的《三体》构建了宏大的宇宙观,对人类文明、道德、科技发展等进行深度思考,充满创新性,这是 AI 难以模仿的。AI 生成的科幻作品可能会遵循常见的科幻设定,但很难像《三体》这样创造出具有突破性的世界观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美国作家海伦・菲利普斯(Helen Phillips)认为,尽管 AI 技术发展迅猛,但人类写作的核心价值在于其独特的情感和体验。她的新作《嗡鸣》探讨在人工智能和气候变化双重压力下,人类如何通过写作寻找意义。菲利普斯强调,写作不仅是表达,更是将个人经验转化为普遍意义的过程,这是 AI 无法替代的。

2025 年 2 月 17 日,《澎湃思想周报》发表关于 “文本末日” 的讨论,指出生成式 AI 对原创思想和文学创造力的削弱值得关注。文章提到,尽管 AI 技术带来新机遇,但人类写作的情感和文化价值使其在 AI 时代依然不可替代。

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余华和王安忆在谈话节目中,正面回应 ChatGPT 对写作的影响,他们认为,生活充满意外,很有信心地表示,ChatGPT 目前不会对他们的写作构成威胁。余华的《活着》以福贵的一生为主线,展现了时代变迁下普通人的命运沉浮,这种对生活苦难的深刻洞察和人性光辉的挖掘,源于余华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AI 难以做到。与 AI 生成的类似题材故事相比,《活着》中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情感更加真实可感,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余华和王安忆都认为ChatGPT 目前不会对他们的写作构成威胁

人类笔触的坚守:情感式、体验式与经历史写作的不可替代

马修・柯申鲍姆的 “文本末日” 理论警醒我们,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正深刻变革文本创作生态。不过,人类写作的独特性和情感深度,始终是 AI 无法复制的核心价值。未来,人类创作者需要更好地利用 AI 工具,同时坚守人类写作的独特性,以应对这前所未有的挑战。普遍认为,人类写作的核心价值在于其独特的情感和体验,这是 AI 无法替代的,就像美国作家海伦・菲利普斯所强调的情感和体验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1.情感式写作:AI 无法触及的心灵回响

情感是人类独有的精神财富,情感式写作则是将这种财富转化为文字的艺术形式。它不只是表达喜怒哀乐,更是通过文字传递作者的内心世界,引发读者共鸣。在 AI 时代,情感式写作的价值愈发凸显。机器虽能模拟情感词汇,却无法真正理解情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比如朱自清的《背影》,通过对父亲在火车站为自己买橘子时蹒跚背影的描写,将深沉的父爱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情感的细腻表达是机器难以复制的。AI 生成的描写亲情的文章,可能只是堆砌一些常见的亲情描述词汇,而《背影》中父亲攀爬月台时的艰难动作、朴实的话语,以及朱自清内心的触动,这些细节背后蕴含的深厚情感,是 AI 无法还原的 。

情感式写作能跨越时间和空间,连接不同人群。它让人们在文字中感受到温暖、慰藉和力量。无论是古代诗人笔下的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还是现代作家对爱情、友情的细腻描写,这些文字都承载着人类的情感基因。AI 或许能生成类似文字,但永远无法触动人心。

2.体验式写作:AI 难以复刻的生活实感

体验式写作是将个人经历、感受和思考融入文字的过程。它强调 “在场感”,通过生动细节和真实感受,让读者身临其境。这种写作方式在 AI 时代同样不可替代。机器虽能收集大量数据,却无法真正体验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比如徐霞客游历山川,将自己一路上的所见所闻、遇到的艰难险阻以及对大自然的惊叹都记录在《徐霞客游记》中,这种真实的体验和独特的感悟只有亲身经历才能写就。AI 生成的旅行游记可能包含景点的基本信息,但却缺少徐霞客在面对恶劣天气、陡峭山路时的紧张心情,以及发现绝美风景时的震撼与欣喜,无法让读者感受到那种身临其境的独特体验。

体验式写作不仅记录个人经历,也反映社会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它让人们通过文字感受不同生活,拓宽视野,增进理解。AI 生成的文本往往缺乏这种 “现场感”,无法让读者真正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故事。

3.经历史写作:AI 无法承载的文明厚度

经历史写作是对过去的记录和反思,是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梳理。它不只是对事件的罗列,更是对历史的解读和思考。在 AI 时代,这种写作方式依然具有不可替代性。机器可以整理历史数据,但无法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历史不只是时间的线性流动,更是人类智慧、情感和冲突的交织。司马迁撰写《史记》,不仅记载了帝王将相的事迹,还通过自己的视角对人物进行评价,融入了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思考,如对项羽的描写,既展现了他的英雄气概,也剖析了他的性格弱点,使得人物形象丰满立体。而 AI 生成的历史人物传记,可能只是简单地列举事件,无法像《史记》那样从人性、文化、社会等多维度去展现人物,也难以体现出司马迁对历史的深刻洞察。

经历史写作能帮助我们理解过去,反思现在,展望未来。它通过文字记录人类的辉煌与挫折,让我们从中汲取经验教训。AI 虽能生成历史文本,却无法赋予其深刻的意义和价值。

机器生成的文本虽准确、规范,却往往缺乏温度和深度。它们无法触及人类情感的细腻层面,无法复刻个体的体验,也无法承载历史的厚重。即便在 AI 时代,情感式写作、体验式写作和经历史写作依然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它们不只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人类灵魂的映照,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

破局之路:AI 与人类写作的共生新范式

AI与人类写作并非相互排斥,而是可以相互补充。从市场需求来看,AI写作的高效性满足了快节奏社会对大量文本快速产出的需求,而人类写作的独特性则满足了人们对深度、情感和创意的追求。AI可作为强大的工具,助力人类创作者提高效率。例如,AI增强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在语言精确性、内容总结和创意写作辅助方面作用显著。一些智能写作软件能迅速检查语法错误、提供近义词替换建议,帮助创作者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但人类在语言运用中,凭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厚的文化素养,能创造出富有韵味和独特风格的表达,这是AI难以完全模仿的 。

人类写作的核心价值在于其独特的情感和体验,人类能通过情感和创意赋予文本深度,这是AI无法替代的。AI可以生成文本框架,人类创作者则可在此基础上注入情感和文化内涵。比如在创作一篇旅游攻略时,AI可以依据数据库中的景点信息、交通住宿情况生成基本框架,而创作者结合自己的旅行经历,分享旅途中的趣事、独特的感悟,能让攻略更具吸引力。

当然,AI对人类写作的影响深刻,人机协同远比想象的复杂。所以,要有效应对“文本末日”的挑战,需要构建人机协作的新模式:

1.分层创作体系:基础层由 AI 完成数据整理、框架生成等重复性工作;核心层则由人类聚焦情感表达、价值观注入及文化批判。在创作一部小说时,AI可以梳理出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资料、构建简单的人物关系框架,而作家负责赋予人物性格、情感,构思情节发展,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思考。AI构建的框架可能逻辑清晰,但缺乏情感色彩,人类作家的创作则能让故事充满生命力 。

2.工具赋能与创意提升:AI工具能为创作者提供灵感启发、语言润色和内容优化,帮助创作者突破创作瓶颈,提升写作效率。一些 AI 绘画软件可以根据文字描述生成图像,为小说、剧本创作提供视觉灵感,激发创作者的想象力。然而,人类创作者的灵感往往源于生活中的瞬间触动、长期积累的文化底蕴,这种灵感的深度和广度是 AI 无法完全涵盖的 。

3.教育转向:培养创作者 “AI素养”,包括提示词工程、算法纠偏能力,以实现对工具的更高效掌控。在学校教育中,可以开设相关课程,教导学生如何准确使用提示词与AI进行交互,如何辨别AI生成内容的合理性,避免被错误信息误导。人类的思考和判断能力是使用AI工具的关键,只有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才能让 AI 工具更好地服务于创作。

4.伦理与版权规范:建立AI生成内容的标识制度,区分人类与机器的贡献,保障原创权益。例如,明确规定在新闻报道中,如果使用了 AI 生成的部分内容,必须标明,防止读者产生误解。这是因为人类创作的内容蕴含着独特的思想和劳动价值,与 AI 生成内容有着本质区别 。

5.文化创新实验:鼓励 “AI+人类” 的混合创作形式,比如基于 AI 生成素材的再创作竞赛,或结合虚拟现实的沉浸式叙事。可以举办以AI生成的故事梗概为基础的小说创作比赛,让创作者发挥想象力,将简单的梗概拓展成精彩的小说,探索新的创作模式。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创造力和AI的高效性相互结合,但人类的创造力始终是推动文化创新的核心动力 。

“文本末日”并非预言,更不是必然结局,而是一记振聋发聩的警钟,也是对人类创作的深刻反思。AI 的崛起促使人类重新定义创作的本质 —— 从“独占性技能”转向“协作性艺术”,人机结合将成为文本写作的新常态。唯有通过技术批判、伦理重构与创造性融合,才能实现从“危机”到“新机”的转型。我们无需恐惧“文本末日”的到来,而应更加珍视那些能触动人心、记录生活和传承历史的文字,情感式、体验式和经历史写作,依然是我们坚守的核心价值。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