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货减值是什么意思?存货减值的原因分析
存货减值是什么意思?存货减值的原因分析
存货减值,简单来说就是企业“囤货”的价值缩水了,比如原本花100元进的货,现在因为卖不出去或者市场降价,可能只能卖80元了。这种情况下,企业需要在账面上把这批货的价值从100元“砍”到80元,避免虚增资产,这就是存货减值。
存货减值遵循“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原则:
成本:企业为取得存货实际花的钱(如采购价、运费、税费等)。
可变现净值:存货预计能卖出的价格,减去卖货时还要花的钱(比如加工费、销售佣金、运费等)。
举个例子:
服装厂有一批羽绒服,成本是每件200元,但今年暖冬卖不动,只能打折到150元,且每件还要花10元运费和包装费。那么可变现净值=150元(售价)-10元(费用)=140元。因为成本(200元)高于可变现净值(140元),企业需计提60元/件的存货跌价准备。
存货减值的“常见场景”——为什么存货会减值?
存货减值通常由以下原因引发,结合例子更易理解:
- 市场需求暴跌
案例:某手机厂商囤积了大量老款手机芯片,但新款手机发布后,旧芯片无人问津,市价从每片50元跌至30元。即使降价处理,每片还需支付5元销售费用,因此可变现净值仅25元,需计提减值损失25元/片。
- 产品过时或损坏
案例:生鲜超市进了一批进口牛奶,成本每箱100元,但因运输延误导致保质期只剩1个月,只能以60元促销,且需额外支付5元/箱的临期商品处理费。此时可变现净值=60元-5元=55元,需计提减值45元/箱。
- 原材料价格下跌
案例:钢铁厂库存的铁矿砂成本为每吨1000元,但因国际矿价暴跌,现市价仅700元/吨,且加工成钢材还需200元/吨成本。若钢材当前售价为900元/吨,则铁矿砂的可变现净值=900元(成品售价)-200元(加工费)=700元,需计提减值300元/吨。
存货减值的“财务魔法”——会计如何处理?
- 计提跌价准备
操作:当存货发生减值时,企业需做一笔分录:
借:资产减值损失XX元
贷:存货跌价准备XX元
例子:服装厂的羽绒服计提60元/件减值,若库存1000件,则分录为:
借:资产减值损失60,000元
贷:存货跌价准备60,000元
此时,这批羽绒服在资产负债表上的价值=成本200,000元-跌价准备60,000元=140,000元。
- 出售存货时结转跌价准备
操作:存货卖出后,对应的跌价准备需同步转出,冲减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XX元
存货跌价准备XX元
贷:库存商品XX元
例子:若服装厂以140元/件卖出100件羽绒服,分录为:
借:主营业务成本14,000元(140元×100件)
存货跌价准备6,000元(60元×100件)
贷:库存商品20,000元(200元×100件)
这一操作确保利润表真实反映实际成本。
- 减值转回:价值回升的“后悔药”
规则:如果存货市价回升(如过季商品突然热销),且可变现净值超过成本,之前计提的跌价准备可以转回,但不得超过原计提金额。
例子:假设生鲜超市的临期牛奶被餐厅批量采购,售价回升至80元/箱,可变现净值=80元-5元=75元(仍低于成本100元),但比之前55元有所提高。若原计提45元跌价准备,现可变现净值增加20元,则转回20元:
借:存货跌价准备20元
贷:资产减值损失20元
存货减值的“连锁反应”——对企业的影响
利润缩水:计提减值直接增加“资产减值损失”,减少当期净利润。例如某企业计提100万元存货减值,税前利润直接减少100万元。
现金流隐形压力:虽然减值本身不涉及现金,但滞销存货占用资金,可能导致企业借钱周转,增加利息支出。
管理层决策暴露问题:频繁减值可能暴露采购过量、市场预判失误等问题。例如某家电企业因盲目囤货导致连续三年计提减值,引发投资者质疑。
企业如何避免“存货变废铁”?——应对策略
精准预测需求:
快时尚品牌通过大数据分析流行趋势,按周调整生产计划,将库存周转率从60天压缩到30天,减少过季风险。
动态监控市价:
钢铁厂与大宗商品交易平台联动,实时追踪铁矿砂价格,一旦跌幅超5%自动触发减值测试。
灵活销售策略:
生鲜电商设置“动态定价系统”,根据库存保质期自动降价促销,如保质期剩余30天降价10%,剩余15天降价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