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茶文化与茶健康》:一学期至少喝半斤茶,这门课凭什么获全国一等奖?
浙大《茶文化与茶健康》:一学期至少喝半斤茶,这门课凭什么获全国一等奖?
在浙江大学,有一门特别的课程《茶文化与茶健康》,它不仅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品鉴各种名茶,还通过学科交叉和技术创新,让茶文化焕发新的活力。这门课程最近在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上斩获新农科副高组一等奖,成为浙江省高校教师团队在“新农科”赛道上的首个最高荣誉。
一学期至少喝半斤茶,这门课为何如此特别?
这门课程由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特聘副研究员周继红领衔,与王岳飞、徐平、郭昊蔚等组成的课程团队共同打造。课程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茶的历史、品种、制作工艺、储存方法等专业知识,同时还融入了实践体验环节,如实地观茶、品茶、制作茶点等。
“一学期课程结束,每组至少要喝够半斤茶,不然这课程就学得不到位。”周继红说。这种沉浸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感受茶文化的魅力。
技术赋能教学,让“茶小白”也能成为“茶行家”
面对学生激增的学习需求,课程团队引入AI技术辅助教学,学生可以通过智慧树在线课程平台的智能教学助手“AI大明白”进行智能问答。同时,课程还设计了课程知识图谱,通过建立可视化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吸收知识。
跨学科融合,让茶文化焕发新活力
80%以上的学生来自非农学科,课程团队将学科交叉作为新农科的突破口,引导学生从经济学、消费心理学等多学科角度思考茶文化现象。例如,有学生从学校门口短短600米开了8家奶茶店的现象出发,探讨新茶饮的流行趋势。
23年传承创新,培养新时代农科人才
这门课程自2000年开设以来,经过23年的传承和沉淀,先后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线下、线上课程,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累计点击量近3000万。课程团队不仅重视学生的培养,也注重青年教师的成长,为他们提供发展机会和展示平台。
从校园到茶山,传播中国茶文化
每年暑假,课程团队都会带领学生走进茶山,亲身体验茶农的辛勤与智慧。通过光伏茶园、数字茶厂等科研成果,服务产业发展,推动中国茶和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
这门课程的成功,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热爱茶文化、致力于茶产业发展的青年人才。正如周继红所说:“未来我将进一步以农为本培养交叉性人才,积极传播中国茶文化、茶科技和茶健康,讲好新时代的中国茶故事。”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