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潜伏在胃肠道间的“夺命杀手”
胃肠道间质瘤,潜伏在胃肠道间的“夺命杀手”
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容易被忽视的恶性肿瘤,它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癌症,但却可能夺人性命。近期,镇江瑞康医院消化内科在胃镜检查中发现一例胃内间质瘤,这再次提醒人们要重视这种疾病的早期筛查和诊断。
胃癌是人类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而胃肠道间质瘤,这个读起来有点拗口的病名,不仅百姓颇感陌生,很多医护人员也对之了解甚少。
在我国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有60%-70%的人其肿瘤发生在胃部,有20%-30%的人其肿瘤发生在小肠,还有极少数的人其肿瘤发生在食管、结肠和直肠,尽管它不是癌,却一样可以夺人性命。
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具有不同恶性潜能的肿瘤,尽管多一半的微小间质瘤表现为良性肿瘤特性,但是随着胃肠道间质瘤的增大,部分可发生恶变并发生转移,首次就诊的胃肠间质瘤患者中,有50%以上的患者已发生肝转移和腹腔转移,其中65%的患者都会转移到肝脏,因此致命。
虽然有越来越多的患者正受到胃肠道间质瘤的威胁,但遗憾的是胃肠道间质瘤仍然未能引起公众足够重视,之所以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是因为胃肠道间质瘤早期症状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平常它是没有任何临床症状的,绝大部分是在体检中发现的,就是咱们平常的胃肠镜检查这个中间发现的。真正等到间质瘤出现症状的话,这个时候往往都意味着病变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了。
有些是可能以消化道出血出现,有些是可能会出现消化道穿孔。大部分病人是普通的消化不良症状,比如说有些病人觉得饱胀不适、反酸、大便变黑等等像这方面的情况。这个病从症状方面来讲,它没有任何的特殊性,所以这就造成了间质瘤的发现的几率比较低,所以在这里也提醒大家:要重视胃肠道的胃镜和肠镜的检查,这种方法也是最直接最简单的一个发现和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方法。
胃肠道间质瘤在诊断上具有很大难度
它生长在腹盆腔内,而腹盆腔的空间很大,所以在早期肿瘤体积较小时常无明显症状,很多患者的肿瘤是在常规体检时偶然发现的。随着瘤体的增大,病人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腹胀、腹痛、黑便和贫血,但这些症状也多为非特异性,容易和大肠癌、胃癌、胃溃疡等混淆,这就导致病人往往不能及时对症治疗。
由于胃肠间质瘤常发于消化道的固有肌层,过去的大半个世纪,长期被误认为是来源于平滑肌的肿瘤,故此被称为平滑肌瘤。而一些边远地区的医生还没有充分了解胃肠道间质瘤,容易误诊,疗效差转诊后,才发现其实是胃肠间质瘤。
另外,由于胃肠间质瘤生长在黏膜下,需结合临床,综合内镜、X线造影、CT、MRI、PET和超声内镜引导下的经皮穿刺活检及内镜活检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而往往很多边远地区的医院没有这样完善的检查条件,因此很容易被漏诊。
目前认为没有绝对的良性或恶性之分,假如你长了这个肿瘤,随着肿瘤体积的增大,早晚会变性。刚开始可能是一个良性的逐渐转化成恶性的,所以说在临床上判断间质瘤对我们人体的影响,非常重要的还是要看瘤体的大小。
高危人群应半年做一次胃镜检查
《中国早期胃癌筛查及内镜诊治共识意见》中指出,目前我国早期胃癌的诊治率不足10%,远低于日本(70%)和韩国(50%),而我国住院病例中超过90%的胃癌病人是进展至中晚期才就医的。
早发现早治疗可有效提高胃肠道间质瘤的治愈率,45岁以上人群应该一至两年做一次胃镜常规检查,而对于有胃癌家族史,慢性胃癌病史,和胃溃疡或者胃息肉的高危患者应该半年做一次。
胃肠道间质瘤不是癌症,但是它是一种具有恶性倾向的侵蚀性肿瘤,与癌症类似,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交界性肿瘤。此类交界性肿瘤处于善恶之间,具有良性细胞形态,但很容易复发,甚至转变成恶性肿瘤,因此,应按时体检,查出间质瘤后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