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铜”话世界:熔铸古今,八十而立朱炳仁艺术展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铜”话世界:熔铸古今,八十而立朱炳仁艺术展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1021A0786400

中国是铜文化大国,铜器采冶和铸造技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象征之一。杭州铜雕作为青铜铸造技艺的延续,清代同治以后,以“朱府铜艺”为代表的杭州铜雕技艺日益成熟,代代相传。

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及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主办的为期三个月的“熔铸古今——八十而立朱炳仁艺术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圆满落幕。


朱炳仁作品 雷峰塔建筑艺术及铜匾 图源: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

在国匠大师朱炳仁等艺术家的创新引领下,杭州铜雕逐渐形成镂雕、蚀刻、叠镶、紫金刻等八大工艺,铸、镶、锻、刻仍然得以传承,现代技法如熔铜等又不断出现,呈现出三色为本、彩画相间、书艺结合、坚固防腐等鲜明特征。

此次展览通过“古法新意”“匠心铜运”“雕铜巧技”“艺出新裁”四单元,展出100余件/套铜艺精品及相关重要文物,现代熔铜技艺与青铜文明的古今“对话”,多角度介绍一代非遗大师高超的艺术成就,系统阐释中国铜雕技艺从“铸鼎象物”到“离形得似”的艺术蜕变。


朱炳仁作品@中国国家博物馆 图源:松兰

“历史上中国的青铜时代非常辉煌,中国国家博物馆又以收藏中国古代青铜器为世人称道。我在此办展,更多的是在创作中致敬历史,传承中华文化。”朱炳仁说。



朱炳仁作品@中国国家博物馆 图源:松兰

在坚守传统中创新突破,朱炳仁在继承与发扬中国传统铜艺的同时,开创“熔铜”工艺,以“似与非似”的挥洒写意,将自由流动的铜汁从模具中“解放”出来,熔铸出刚柔相济、曼妙多姿的作品。


朱炳仁作品(局部)@中国国家博物馆 图源:松兰

“熔铜”工艺是一种“无模可控铸造成型”技术,是朱炳仁在2006年铸造常州天宁寺宝塔时的意外收获。这项技法促进了金属铸造技术的革命,也称“无模可控金属熔铸技艺”。


朱炳仁作品@中国国家博物馆 图源:松兰

以往,铜器的制造往往需要在模具中铸造成型。“熔铜”工艺则是让铜在高温下融化后,在一定的空间里自由流淌,如同热烈滚烫的大写意。通过庚彩、釉彩、琅彩等工艺,铜又呈现出丰富的色彩。熔铜之美源于挣脱模具、突破圈囿的自由灵动,成于积淀日久的文化内涵和天马行空的艺术哲思。每件艺术品都是孤品,不可复制。


朱炳仁作品@中国国家博物馆 图源:松兰

“熔铜打破了模具的限制,衍生出更多可能。每个作品好像都在呼吸,都在说话。”朱炳仁说。



朱炳仁作品@中国国家博物馆 图源:松兰

熔铜艺术,以其蓬勃爆发的生命力和张力,以其不拘一格恣意潇洒的形态,以其毫厘之间的精细纹理,以其倾国倾城的中国美色,以其无与伦比的光泽质感,与天地沟通,与众生交流,在表达庄严、厚重、沉稳、繁荣的同时,又能灵活变幻出新鲜极致美,古朴又时尚、稳重又清新,强大又自信、温暖而坚定、安全并具力量感。



朱炳仁作品(局部)@中国国家博物馆 图源:松兰



朱炳仁作品@中国国家博物馆 图源:松兰



朱炳仁作品@中国国家博物馆 图源:松兰



朱炳仁作品@中国国家博物馆 图源:松兰



朱炳仁作品@中国国家博物馆 图源:松兰



朱炳仁作品(局部)@中国国家博物馆 图源:松兰



朱炳仁作品(局部)@中国国家博物馆 图源:松兰



朱炳仁作品(局部)@中国国家博物馆 图源:松兰



朱炳仁作品(局部)@中国国家博物馆 图源:松兰



朱炳仁作品@中国国家博物馆 图源:松兰



朱炳仁作品@中国国家博物馆 图源:松兰



朱炳仁作品(局部)@中国国家博物馆 图源:松兰



朱炳仁作品(局部)@中国国家博物馆 图源:松兰

铜艺蕴含的力量和韵律,缓缓流淌于辉煌的铜建筑、铜艺术和铜文化中......

聆听、品味、思索。

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代代传承的铜雕技艺、推陈出新的创新火花,若华美愉悦的音乐盛宴,若百年醇厚馥郁的老窖陈酿,历百年而弥新,跨四海而驰名!

以匠心精神铸造强国之梦,这也是我们的中国梦!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